分享自:

Acanthus属植物的民族药用、化学和药理特性综述

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DOI:10.1016/j.jep.2022.115271

根据您提供的这篇关于植物属马蓝属(Acanthus)的综述性文章,我将按要求生成一份全面的学术报告,介绍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马蓝属(Acanthus)植物的民族药用价值、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 - 一项综合报告

作者: Patrícia Matos, Maria Teresa Batista, Artur Figueirinha 发表期刊: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2年第293期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马蓝属是马蓝科植物中的一个属,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属植物在传统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缺乏科学依据的验证。一些动物模型研究初步证实了其在抗癌、抗糖尿病、抗炎和镇痛等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属植物奠定了基础。本综述首次全面总结了马蓝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学特征、民族药用记载、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活性,旨在厘清传统用途与现有活性研究之间的关联,为未来深入研究提供perspetive。

二、马蓝属植物的民族药用 该属约9种植物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区有民族药用记载,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肠胃及泌尿系统和皮肤疾病。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A. montanus(主要分布于非洲)、A. ilicifolius(主要分布于亚洲)和A. ebracteatus(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根据传统,它们的叶、根、种子、树皮等部位常用于制作浸剂、熏蒸剂或外用剂,治疗咳嗽、哮喘、风湿病、皮肤病、痛经、尿路感染等疾病。

三、马蓝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至今已从该属7种植物中分离鉴定出125种化合物,主要包括生物碱类(如苯并恶唑烷酮和苯并恶唑啉酮)、酚类化合物(酚糖苷、酚丙酮糖苷和酚乙酮糖苷)、萜类化合物(如三萜和甾醇)、黄酮类、木脂素糖苷和小分子(如脂肪酸和羟基苯酸)等。

其中,A.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研究最为深入,分离得到约80种化合物;A. ebracteatus和A. montanus的化学成分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化合物类型包括生物碱(约21种)、酚糖苷(约17种)、黄酮(约15种)、木脂素(约20种)、甾醇(6种)和环丁烷萜类化合物(约8种)等。其中有些化合物结构较为特殊,如苯并恶唑啉酮糖苷、双萜环丁烷萜糖苷和菲啰环木脂素等。 

四、马蓝属植物的药理活性 目前仅A. dioscoridis, A. ebracteatus, A. hirsutus, A. ilicifolius, A. mollis和A. montanus等7种马蓝属植物的药理活性得到一定研究,其中以A. ilicifolius的研究最为广泛。从现有研究来看,马蓝属植物的主要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抗癌、抗糖尿病和镇痛等。

  1. 抗癌活性 A. ebracteatus、A. hirsutus和A. ilicifolius的提取物对多种癌细胞株(如宫颈癌、肝癌、皮肤癌等)表现出增殖抑制活性。A. ilicifolius叶提取物对卵巢癌细胞PA-1和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值分别为15.74和24.22μg/mL。

    动物实验显示,A. ilicifolius叶提取物能抑制小鼠肝癌和结肠癌的发生,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有关。部分活性化合物包括苯并恶唑啉酮、酚乙酮糖苷(如醋酰酚乙酮糖苷和异醋酰酚乙酮糖苷)、黄酮(如薷蓄草酮和薷蓄草酮二氢率)和萜类(如白و萜醇)等。

  2. 抗糖尿病活性
    A. ebracteatus叶可抑制肠道的麦芽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A. hirsutus的酚酸成分(如羟基肉桂酸、芦丁酸等)能降低小鼠blood糖、糖化血红蛋白和提高胰岛素水平;A. ilicifolius根提取物也显示出降血糖和修复胰岛β细胞的活性;A. montanus叶提取物也可显著降低小鼠血糖水平。

  3. 抗炎和镇痛活性 马蓝属植物提取物和部分活性化合物(如苯并恶唑啉酮、酚乙酮糖苷、木脂素等)在体内外实验中均显示出一定的抗炎、镇痛和抗过敏活性,这与其传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哮喘和皮肤病的应用相吻合。其可能的机制包括抑制cyclooxygenase、lipoxygenase等炎症介质,以及抑制一些细胞因子(如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等)的表达。此外A. ilicifolius也显示出一定的抗病毒和肝保护活性。

  4. 其他活性 马蓝属植物还表现出一定的抗菌(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氧化、驱虫、催吐和利尿等活性,但相关研究目前仍较少。

五、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马蓝属植物富含多种活性化合物,可能解释了其在民族医药中广泛应用的原因。尽管部分传统用途已获得初步科学证实,但许多种类仍未被深入研究。未来研究重点应放在深入挖掘该属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及其作用机制,并评估其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期发现新的安全高效的药物先导化合物。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