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新冠肺炎院内感染控制管理策略研究

期刊:北京医学DOI:10.15932/j.0253-9713.2020.01.024

此次分析的医学文献发表于《北京医学》2021年第43卷第1期,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甄诚、周春莲、陈惠清和邓明卓撰写。该文献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院内感染控制的应急管理方案。以下是该文献的详细介绍和分析。

文献背景

此次新冠疫情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定为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管理,这对医院的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北京友谊医院在此背景下,结合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完善了防控制度,细化了操作流程,以应对传染病的快速传播和防控需求。本文通过总结疫情期间的应急管理措施,探讨医院管理层级的新模式以及信息化管理方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应用。

疫情防控的应急管理方案

文献将疫情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1. 第一阶段(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1月19日)

在疫情初期,北京友谊医院面临多个管理挑战,如院内防控意识不强、流程需要更新、感染控制体系不完善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医院疾病预防与感染控制处迅速关注武汉疫情动向,启动了预警机制,设计了预检分诊点,并储备了防护物资。

2. 第二阶段(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

随着国内疫情快速蔓延,北京市于2020年1月20日确诊首例COVID-19案例,医院迅速响应,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并下设疾病控制及临床专家组。医院在该阶段加强了预检分诊制度,对所有来院患者进行体温筛查及流行病学追踪,整合医疗资源,设立独立隔离病房。

3. 第三阶段(2020年2月21日至2021年1月)

在疫情境外暴发时,医院继续提高响应等级,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并强化医院人员的防控意识。医院还完善了疫情期间的管理体制,实时调整防控关键环节,预检分诊门口由医护人员负责,患者信息通过数字化方式记录和管理。

实践经验总结

  1. 院内感染控制应急管理方案

北京友谊医院在疫情期间调整了管理模式,建立了扁平化的管理体系,通过每日会议快速将决策传达给执行层,并迅速反馈执行效果。这种体系提升了管理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决策层的负担。因此,医院采取了网络化管理方式,以保持管理的高效运行。

  1. 医院预防体系中的核心制度

早期设立的主诊医师组和严格的预检分诊制度是医院防控的重要基础。这一制度能够在疾病未完全明确时,通过症状鉴别及早诊断患者,并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控措施。此外,医院还推广“标准防护”理念,以确保医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1. 做好医院防控中的风险管控

面对疫情引发的社会舆论及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医院采取了积极的风险管控措施。通过媒体信息公开,加强医院公信力;合理安排人员轮休,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是缓解医务人员压力的重要手段。

  1. 信息化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文中指出,医院应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如开展远程医疗、利用红外测温和视频监控等技术减少接触感染风险,并建立统一的信息监测和上报系统,以提升传染病的报告效率。

通过多措并举,北京友谊医院在疫情期间成功建立了有效的防控体系,实现了院内医务人员零感染,这不仅在医院内形成了宝贵经验,同时为北京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医院将继续完善防控体系,并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长期策略。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