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Riaz J. Karmali、Hiroo Suami、Christopher G. Wood和Jose A. Karam撰写,所属单位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整形外科和泌尿外科系。文章发表于2014年《BJU International》,题为“Lymphatic Drainage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Back to the Basics”。
肾细胞癌的淋巴引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已有尸体解剖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标记研究揭示了基本的引流模式。研究背景显示,尽管哺乳动物在肾静脉水平存在外周淋巴静脉连接,但在人类中仍未得到明确证实。SLN活检技术已被安全应用于肾细胞癌患者的淋巴引流模式研究。然而,为了提高其临床意义,需要对该技术进行进一步标准化。
研究目的是通过理解肾细胞癌的淋巴引流模式,制定基于证据的手术管理共识,为腹膜后淋巴结的外科处理提供指导。
文章详细描述了肾脏的内在淋巴系统起源与引流模式。主要包括: 1. 浅表与深层淋巴系统:浅表淋巴网分布于肾脏纤维包膜下方,通过动脉分支连接深层淋巴毛细血管。 2. 淋巴管路径:肾实质的淋巴管沿着血管从肾皮质和髓质延伸至肾窦,最终汇聚于肾门。 3. 引流模式差异: - 右肾:淋巴管可能引流至腔前(precaval)、腔旁(paracaval)和主主动脉间腔(interaortocaval)淋巴结,并通过膈脚直接连接胸导管。 - 左肾:引流至主动脉旁(para-aortic)和主动脉后(retroaortic)淋巴结,也可能直接连接胸导管。
研究还探讨了肾静脉处的淋巴静脉连接,特别是它在肿瘤转移中的可能作用。一些哺乳动物研究表明,肾静脉与淋巴系统的连接可能导致直接的血行或淋巴转移。
目前的淋巴结清扫术(lymph node dissection, LND)在肾细胞癌中的应用依旧存在争议。研究指出,LND可提高分期准确性,但其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研究为肾细胞癌淋巴引流模式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未来的多学科合作研究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