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重新诠释贝多芬:对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1798-1812)的当代创作与演奏回应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机构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是Daniel Tong,他隶属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的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Royal Birmingham Conservatoire,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该研究作为其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于2020年12月提交。

学术背景

该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今天的贝多芬是谁?”通过一个名为“贝多芬+”(Beethoven Plus)的表演项目,Daniel Tong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该项目在2014年至2015年间委托创作了十部新作品,与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1798–1812)配对。研究结合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演,旨在通过当代作曲家和表演者的视角,重新诠释贝多芬的音乐。

研究的背景知识涉及贝多芬研究、音乐学中的互文性理论(intertextuality)以及后现代主义音乐分析。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些新作品与贝多芬奏鸣曲之间的互文关系,揭示贝多芬音乐在当代的多层次形象,并探讨表演者与分析师之间的共生关系。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多个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首先回顾了互文性理论、贝多芬研究以及当代音乐分析模式,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2. 表演项目的实施:研究基于“贝多芬+”项目,委托了十位作曲家创作新作品,每部作品与贝多芬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配对。这些作品在2015年至2017年间进行了多次演出,并录制了双CD。
  3. 音乐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新作品与贝多芬奏鸣曲之间的互文关系,特别是通过三个案例研究(第4-6章)深入探讨了这些关系。每个案例研究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作品配对及其录音表演。
  4. 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乐谱、录音以及作曲家访谈,探讨了新作品如何与贝多芬的奏鸣曲互动,并揭示了这些互动对贝多芬音乐的新解读。

主要结果

研究通过分析新作品与贝多芬奏鸣曲之间的互文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

  1. 贝多芬的当代形象:新作品通过多种后现代主义手法(如音乐叙事学、女性主义音乐学、魔幻现实主义等)重新诠释了贝多芬的音乐,挑战了传统的贝多芬形象。
  2. 表演者与分析师的关系:研究表明,表演者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表演实践为音乐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反之亦然。
  3. 互文性的多样性:新作品与贝多芬奏鸣曲之间的互文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包括结构、主题、节奏和调性等方面的互动。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通过当代作曲家和表演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贝多芬的音乐,揭示了贝多芬作品在当代的多层次解读。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为音乐表演和音乐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特别是强调了表演实践在音乐研究中的重要性。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研究通过分析新作品与贝多芬奏鸣曲之间的互文关系,揭示了贝多芬音乐在当代的多层次形象,挑战了传统的贝多芬解读。
  2. 新颖的研究方法:研究结合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演,特别是通过“贝多芬+”项目,将当代作曲家的创作与贝多芬的经典作品相结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3. 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聚焦于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特别是那些较少被研究的作品,如Op. 12 No. 2、Op. 23和Op. 30 No. 1,填补了贝多芬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音乐叙事学、女性主义音乐学、魔幻现实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手法在音乐分析中的应用,为未来的音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研究还强调了表演实践在音乐分析中的重要性,为音乐表演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总之,这项研究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演,重新审视了贝多芬的音乐,揭示了其在当代的多层次解读,为音乐研究和表演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