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硕士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为《基于翻译协调理论的京剧服饰术语“头巾”跨文化翻译探索》,作者为赵苗,导师为张慧琴。本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京剧服饰术语,尤其是“头巾”的英译问题,并在翻译中应用了协调理论。这篇论文由北京服装学院于2008年12月完成。
京剧,即平剧或京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道白和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京剧服饰作为京剧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角色扮演和剧情表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颜色和造型帮助观众识别角色的身份、性格和地位,还能更好地促进京剧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京剧这门艺术,其文化独特性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文化“走出去”战略中重要的一环。而要打破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障碍,翻译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何有效地将京剧中的服饰文化翻译并展示给国际观众成为本研究的重要课题。
了解京剧服饰的英译,不仅有助于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京剧这门艺术的细节和文化价值,同时对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翻译协调理论,以适当的翻译策略减少文化翻译中的误解和文化差异,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本研究也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京剧服饰文化中的翻译问题提供了参考价值。这不仅对于推动京剧文化的国际传播有贡献,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论文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引入相关研究背景资料,选取阙艳华编著的《中英文对照京剧服饰术语》作为翻译范本,辅以翻译协调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这本书被认为是目前对京剧服饰翻译介绍最详尽的一本书,通过对其详细的案例分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翻译协调理论是张慧琴教授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思想”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在于通过协调来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协调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协调的对象包括翻译标准、翻译方法、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合理的协调,力求在翻译中达到“信、达、雅”的理想效果。
论文详细分析了京剧“头巾”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在理解和表达上把握分寸,并根据翻译需求选择适当的“调”来进行翻译策略的调整。大的文化差异需要较大幅度的调整,而较小的差异只需进行微调。在具体的翻译中,通过对翻译实例的逐一分析,验证了翻译协调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通过对京剧“头巾”文化翻译过程的探讨,指出了目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强国际对京剧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中西文化差异缩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服装学院在翻译协调理论应用于传统文化翻译实践中的创新和突破。这不仅为京剧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未来文化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