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语料库的京剧《白蛇传》翻译与文化转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京剧《白蛇传》翻译研究

这篇硕士学位论文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佳撰写,指导教师为李雅波教授,于2021年5月完成。该研究主要从翻译学角度探讨京剧经典剧目《白蛇传》的英译,应用了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涉及对文本特征、翻译策略及其差异的探讨,所用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翻译的模式和策略。

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京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也反映了推广中国文化的努力。该研究关注杨宪益、张光诚和杨孝明三部《白蛇传》英译本,解析其中的翻译策略差异,旨在探讨翻译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异。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京剧英译的研究,还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助力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认可。

研究方法与流程

李佳的研究基于莫娜·贝克关于译者风格的定义及黄立波的平行模式,分析了译本文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风格特征。具体而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文本特征分析:运用语料库工具对三部英译版本的词汇使用、句子结构等特征进行统计和比较。这部分分析揭示了每个译者在用词和句式上的倾向性。

  2. 翻译策略分析:对比杨宪益、张光诚和杨孝明在翻译专有名词及文化元素时所采用的策略。依据尤金·奈达和劳伦斯·韦努蒂等理论框架,研究者量化了三者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比例。

  3. 差异原因探讨:结合文化转向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及改写理论,从译者的个人因素(如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外部因素(如社会、文化、翻译环境)着手,分析导致三部译本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

该研究以语料库为基础,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辅相成,以揭示翻译实践中的复杂性及多样性。

关键发现与贡献

根据李佳的研究结果,译者在词汇丰富度、句子复杂度和翻译策略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 杨宪益的译本以高词汇丰富度和强可读性为特色,他的翻译倾向于保持原文的美感和复杂性。
  • 张光诚的译本相对简单,词汇丰富度和难度较低,更多采用归化策略,以迎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
  • 杨孝明则倾向于使用复杂句式,尽管其译文本身可读性相对较低,但异化策略的比例最高,较为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渊源。

这些发现提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本翻译的复杂性,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桥梁。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李佳的研究为京剧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深刻见解,并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研究模型。详细的翻译策略分析和风格差异探讨,有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翻译活动的多元性和丰富性。通过对不同译者风格和策略的剖析,本研究揭示了翻译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提供了参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本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填补了某些空白,也在实践中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指导建议。这种创新和综合的研究范式,不仅促进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也提升了中国文艺作品的全球影响力。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