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纪录片京剧字幕翻译报告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纪录片《京剧》的字幕翻译的实践报告,作者是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梁翠平,在刘爱华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本文属于实践型研究报告,作者通过分析《京剧》这部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具体案例,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心得体会和方法论。

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中国正通过向世界介绍更多的文化产品以提升国家形象,尤其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京剧。纪录片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英文字幕翻译却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

《京剧》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部大型原创纪录片,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姜樾和康健宁制作,于2013年5月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次播出。该纪录片通过八集全面展示了京剧二百多年的发展史及其所经历的荣辱兴衰,旨在让外国观众更好地了解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进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翻译任务描述

本次翻译实践聚焦于纪录片《京剧》的字幕翻译。与普通影视节目字幕相比,纪录片字幕更为正式,且具有即时性、综合性和同步性的特点,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独特的挑战,也要求译者对文化内涵的精准把握和对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字幕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达足够的文化信息。

翻译过程解析

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翻译、翻译和质量控制。

  1. 预翻译阶段

    • 准备参考资料,包括对纪录片的背景信息进行详细调查,例如主创团队、影响力等。
    • 学习翻译理论,以Newmark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该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应尽量产生与原文读者相近的效果。
  2. 具体翻译阶段

    • 选择翻译工具,如网络词典(有道、Lingoes),并参考相关网站(cnki.com, China Culture.org)。
    • 应对可能的翻译难点,如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和处理长句的即时性与同步性,通过查询文献和参考平行文本寻找解决策略。
  3. 质量控制阶段

    • 通过自查、同学互校以及导师指导等步骤来确保译文质量。
    • 邀请双语人士对译文进行反馈,以确保表现符合英语受众的表达惯例。

案例分析

作者选用减词法、改编法和分句法等策略进行具体翻译案例分析,确保译文的同步和准确。文化负载项通过音译、意译以及音译加意译的方式处理,以期在有限的字幕空间内充分传达文化内涵。

例如,京剧中的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如“三庆班”、“西皮和二黄”等,均使用音译与自由翻译结合的策略。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在中文中有特定语境和历史背景的短语,作者通过加词、音译加意译等策略,使其含义在英文中更为明确和易于理解。

结论

通过这次翻译实践,作者不仅加深了对京剧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了翻译技能,也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篇报告不仅为中国影视作品字幕翻译提供了实用的案例参考,也为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在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译者需更深刻地认识到字幕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原文的文化负载信息和目标语言观众的接受程度。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