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是一篇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京剧《凤还巢》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策略。该研究由贾茹撰写,指导教师为外国语学院的徐鲁亚教授,完成日期为2016年5月10日。这篇论文使用了关联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旨在分析和检验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以及这些方法在戏剧翻译中特有的表现形式。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结合音乐、唱腔、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让国际社会欣赏和理解这一文化遗产,京剧的翻译尤其是剧本文本的翻译显得日益重要。然而,京剧文本中蕴含大量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现,通过翻译使其得当诠释和传达,成为译者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翻译中不仅要保留其文化涵义,还要确保翻译作品在表演中同样具备流畅性及可接受性。
在研究中,贾茹首先对魏莉莎翻译的《凤还巢》中英文版本进行了文化负载词语的分离和归类,共识别出115个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语基于奈达对文化的分类,细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四类。每类词语根据其性质和翻译的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处理。
研究发现,魏莉莎在翻译《凤还巢》中的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多种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替代、意译、省译、直译加意译、直译加增译等。其中,直译、意译和替代是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许多原文中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得以在目标语言中保留。同时,由于考虑到京剧文本的特定演出要求,特别是韵律的需求和台词的节奏,某些翻译也进行了押韵处理。
此外,论文强调,京剧文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有其独特之处,这不仅在于保留并传递原有的文化特色,还需要为国际译注者提供可参考的翻译思路。这种翻译工作不同于对一般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其目的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有助于舞台的实际呈现。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揭示了京剧《凤还巢》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复杂性及其处理技巧。这不仅为京剧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提供了宝贵的翻译经验,也为其他含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文本翻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演出文本中语言的多元化表现以及文化传播中的微妙艺术处理,这项研究为未来的文化翻译研究拓宽了路径,并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