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可表演性京剧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这篇硕士论文《可表演性英语京剧的翻译策略——英译京剧〈霸王别姬〉的个案研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高吉同学撰写,并由邵雪萍教授指导,于2021年5月6日提交。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如何将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国粹艺术——京剧,成功翻译为英文,使其不仅具备可阅读性,也具备可表演性。

研究背景指出,京剧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象征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随着中国古典戏曲向西方传播速度的加快,英语京剧逐渐受到重视。然而,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且视角单一。因此,开展这项研究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如何在翻译中保留京剧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在目的语环境中具备表现力。

论文采用了斯奈尔-霍恩比的可表演性理论作为指导框架,并结合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京剧《霸王别姬》的英文翻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象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代表作《霸王别姬》的剧本及英国汉学家William Dolby(杜为廉)的英译本。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旨在揭示京剧剧本中的可表演性因素,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研究中,高吉指出,在William Dolby将《霸王别姬》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他特别注重使文本的衔接手段更加清晰,从而增强了上下文的逻辑性。这个特征体现在对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明确参照上。此外,在处理源语言文化性元素时,翻译倾向于采用异化策略,以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遵循忠实性原则。这表现在译者如何利用副语言手法,以增译语气词、语音停顿和语义重复的技巧,快速转换话题,适应不同情景的要求。

论文还分析了在翻译悖论手法时,如何增译感叹词和语义重复结构,以展现主人公复杂的自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为了生动表现讽刺语气,译者通过增译中心词和重复疑问短语,在翻译过程中达到了张弛有度的节奏。研究指出,译者采用简短、口语化的简单句来加快叙述的节奏,而通过复杂的长句和重复结构来减缓节奏,以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

此外,论文探讨了译者如何在翻译唱词和开场诗时,巧妙地使用词语和语义重复的技巧,以增强文本的衔接性,以及突出楚歌的韵律特征和主人公的情怀。为了保持京剧特有的韵律特征,文本使用了英文的构词法,实现末尾的押韵,保留了京剧联句的节奏特征,从而确保了可说性和可呼吸性。

尽管翻译总体上保留了剧本中的表演潜文本,但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部分信息的省略和语义密度的降低,导致英译文本未能灵活地传达部分文化意象。这种僵化翻译可能会影响译文观众的理解,限制了英译文本的表现力。

在论文的结尾部分,高吉强调了这项研究对翻译学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价值。京剧翻译项目不仅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也丰富了翻译理论研究。通过对《霸王别姬》英译本的深入研究,不仅提供了有关可表演性翻译策略的新见解,也为未来的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包括:京剧英译、可表演性、《霸王别姬》、杜为廉等,反映了研究的核心领域和重点内容。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个案分析总结出一套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为其他类似翻译项目提供了指导,推动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