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MR影像组学的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性转化术前预测

期刊:frontiers in oncologyDOI:10.3389/fonc.2022.870544

本文介绍了一项由北京同仁医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题为《基于MRI影像组学的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性转化术前预测》。该研究于2022年3月23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期刊上,主要作者包括Yan Yang、Yujia Liu、Jianhua Tao等。研究旨在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技术在区分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IP)与其恶性转化鳞状细胞癌(IP-SCC)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背景

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P)是一种罕见的鼻腔鼻窦上皮性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鼻腔鼻窦肿瘤的0.5%至4.0%。尽管IP多为良性,但其具有侵袭性强、复发率高的特点,且有7%至10%的可能性恶化为鳞状细胞癌(IP-SCC)。IP-SCC的术前准确预测对于指导活检、制定手术方案及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然而,由于IP与IP-SCC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上相似,术前诊断极为困难。传统的局部活检和内镜检查存在局限性,且CT和MRI在区分IP与IP-SCC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因此,开发一种更为客观的影像分析方法成为迫切需求。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了236例患者,其中92例为IP-SCC,144例为IP。患者被随机分为训练队列(157例)和测试队列(79例)。研究团队收集了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对比增强T1加权图像。通过影像组学技术从这些图像中提取了3948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从中筛选出15个关键特征用于建模。此外,研究还基于放射科医生评估的形态学特征构建了形态学模型,并将影像组学特征与形态学特征结合,构建了联合模型。为进行比较,研究还邀请了两位头颈部放射科医生独立区分IP-SCC与IP。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影像组学和形态学特征的联合模型在测试队列中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962,敏感性为0.828,特异性为0.94,准确率为0.899。联合模型的诊断能力优于单独的形态学模型,也优于两位放射科医生的诊断结果。此外,研究还发现,联合模型在不同MRI扫描仪上的表现无显著差异,表明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RI影像组学和形态学特征的联合模型能够有效区分IP与IP-SCC,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该模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潜在价值,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此外,研究还发现,影像组学技术能够提取出人眼难以识别的关键特征,尤其是在T1加权图像中,这些特征对于区分IP与IP-SCC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方法:研究首次将MRI影像组学技术应用于IP与IP-SCC的区分,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组学和形态学特征的联合模型,显著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2. 高诊断性能:联合模型在测试队列中的AUC达到0.962,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均优于传统放射科医生的诊断结果。
  3. 多序列特征融合:研究从T1加权、T2加权和对比增强T1加权图像中提取特征,并通过多序列融合构建模型,避免了单一序列特征的局限性。
  4. 临床价值:该模型为IP-SCC的术前诊断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高精度的工具,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研究意义

该研究不仅为IP-SCC的术前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还展示了影像组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前景。通过结合影像组学和形态学特征,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一个高精度的诊断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该模型有望在更多医疗机构中得到验证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研究局限性

尽管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未纳入扩散加权成像(DWI)数据,而DWI在区分IP与IP-SCC方面也有一定潜力。其次,研究中包含了部分复发性肿瘤患者,这可能对数据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模型尚无法精确定位肿瘤内的恶性转化区域,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实现更精准的诊断。

总结

该研究通过结合MRI影像组学和形态学特征,成功构建了一个高精度的诊断模型,能够有效区分IP与IP-SCC。这一成果为IP-SCC的术前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