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张佳东(大连外国语大学 / 伦敦大学学院)和邹德艳(大连外国语大学)共同撰写,发表于《中国翻译》2024年第5期。文章题为《京剧行当类术语优化性翻译实践探析——兼谈对京剧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启示》,主要探讨了京剧术语翻译的优化问题,特别是行当类术语的翻译,旨在为京剧的海外传播和中国戏曲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其术语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国际传播效果。然而,由于京剧术语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术语翻译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行当类术语为研究对象,结合术语学和术语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对1930年以来代表性文献中的行当类术语译文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后的译文,探讨了京剧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具体因素。
文章首先指出了京剧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译名版本多样、概念理解偏差、术语系统性缺失、译者专业知识不足等。接着,文章详细探讨了行当类术语的翻译优化,包括一级术语“行当”、二级术语“生”“旦”“净”“丑”以及三级术语(各行当细分后的术语)的翻译优化。
文章指出,“行当”的翻译主要在role和character两个词汇之间选择。通过分析“行当”的概念内涵,文章认为role一词的概括性更贴近“行当”的概念,因此建议将“行当”翻译为role。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生”“旦”“净”“丑”行当细分后的术语翻译优化,提出了具体的译法建议。例如,“老生”建议翻译为bearded sheng,“武生”建议翻译为martial sheng,“花旦”建议翻译为youthful dan,“青衣”建议翻译为leading dan等。
文章通过对京剧行当类术语的翻译优化,提出了京剧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具体建议。文章认为,京剧术语翻译的标准化不仅需要从翻译学科本体出发,还需要结合京剧领域知识、术语学知识以及术语翻译研究知识,系统地对京剧术语译文进行规范。此外,文章还指出,京剧术语翻译的优化过程不仅是对术语的二次命名,更是对京剧原术语系统的反思与改进,有助于促进京剧知识表达的进一步科学化和专业化。
文章引用了大量相关文献,包括术语学、京剧术语翻译研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系2022年度全国科技名词委重点项目“京剧术语翻译与京剧知识体系专业化研究”(项目编号:22zdb03)和2022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文化现当代外译研究”(项目编号:2022cxtd04)的阶段性成果。本文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为京剧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推动京剧的国际传播和中国戏曲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