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EPC总承包模式下预制建筑建设风险评估:以中国陕西省为例

期刊:BuildingsDOI:10.3390/buildings13061465

本文由Ping Cao和Xiatong Lei撰写,发表于2023年6月4日的《Buildings》期刊,题为《Evaluating Risk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nstruction under EPC Contracting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Case Study of Shaanxi Province, China》。该研究由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学者完成,旨在评估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工程、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下预制建筑(Prefabricated Building)施工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研究背景

预制建筑因其高效、资源节约等优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中国的预制建筑起步较晚,标准化、集成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在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EPC总承包模式下,总承包商承担了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等全流程责任,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显著增加。因此,如何有效评估和控制预制建筑在EPC模式下的风险,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用于EPC总承包模式下预制建筑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分析各风险因素对项目整体风险的影响,从而为总承包商提供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建立了初步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问卷采用Likert 5点量表,共包含16个观测变量和4个潜在变量。数据收集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最终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随后,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评估各指标对预制建筑风险的影响。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施工风险和设计风险对预制建筑风险的影响最大。具体而言,施工人员的吊装操作技术水平、现场材料的堆放和保护问题,以及设计人员缺乏集成设计经验,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点。采购风险和管理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关注建筑材料和预制构件的质量、运输和存储规划等问题。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从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结合设计、采购和施工等多个阶段,系统评估了预制建筑的风险。与以往研究中常用的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相比,SEM方法能够验证各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地区、项目特征和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研究亮点

  1. 全生命周期视角:本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中仅关注单一工程阶段的不足,首次从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系统评估了预制建筑的风险。
  2. 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通过SEM方法,研究验证了各风险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风险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论

本研究为EPC总承包模式下预制建筑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总承包商在全生命周期内识别和控制关键风险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研究不仅验证了各风险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模型。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项目特征和承包模式下的风险差异,以优化风险管理策略。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指出,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预制建筑风险管理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合同管理、成本控制等管理层面的风险。因此,总承包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总的来说,本研究为EPC总承包模式下预制建筑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