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期刊:中华神经科杂志DOI:10.3760/cma.j.cn113694-20240406-00209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牵头,王玉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作为通信作者,于2024年6月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57卷第6期。该指南结合了前版指南的使用经验和当前国情,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新药和新型诊疗方法的应用,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更新。本文将对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指南的背景与意义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2017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为15%。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失眠症状的患病率更是高达20%~45%。长期失眠不仅降低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还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为规范国内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专家自2006年起陆续发布了多版共识和指南。2023版指南在2017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科学、实用的诊疗规范。

指南的主要更新内容
2023版指南的主要更新包括:(1)更新了失眠的临床评估内容;(2)更新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推荐意见;(3)新增了中国民族医药治疗推荐意见;(4)新增了青少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以及伴有或共病其他疾病人群的失眠治疗推荐意见。这些更新使指南内容更加丰富,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强,具有更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意,并且影响日间功能或引起躯体不适的一种主观体验。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失眠分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和其他失眠。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包括:失眠持续时间≥3个月,发作频次≥3次/周,并伴有至少一项与夜间睡眠紊乱相关的日间症状。短期失眠的诊断标准与慢性失眠类似,但持续时间不足3个月。

失眠的临床评估
失眠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病史采集应详细记录失眠的表现形式、程度、病程、诱发和缓解因素、睡眠觉醒节律、治疗情况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的晤谈。主观评估工具包括睡眠日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等量表。客观评估手段包括多导睡眠监测(PSG)、体动记录仪、可穿戴设备、神经影像和实验室检查。

失眠的治疗
失眠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睡眠质量、防止短期失眠转化为慢性失眠、减少与失眠相关的躯体或精神疾病风险、恢复日间社会功能,并尽可能避免干预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干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国民族医药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失眠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s)、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s)、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1受体药物、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BZRAs分为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non-BZDs)。non-BZDs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具有较好的睡眠维持作用,且药物依赖风险较低。DORAs如苏沃雷生、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通过拮抗食欲素受体改善睡眠,无次日残留效应,适合长期应用。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和阿戈美拉汀,适用于昼夜节律失调所致的失眠。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曲唑酮和米氮平,适用于伴随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失眠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I)。CBT-I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睡眠认知和不恰当行为,消除心理及生理性高觉醒,重建正确的睡眠觉醒认知模式,持续改善失眠症状。CBT-I的短期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长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此外,广义的失眠心理治疗还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方法、刺激控制方法、正念放松、冥想、八段锦和太极等。

中国民族医药治疗
指南新增了中国民族医药治疗推荐意见,体现了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中医药治疗失眠历史悠久,但尚需现代循证医学模式进行评估。

特殊人群的失眠治疗
指南新增了青少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以及伴有或共病其他疾病人群的失眠治疗推荐意见。这些人群的失眠治疗需结合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指南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的发布,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加全面、规范的失眠诊疗方案。指南的更新内容紧密结合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需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国民族医药治疗的综合应用,指南为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指导。此外,指南对特殊人群的关注,进一步体现了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2023版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失眠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