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的新路径

期刊:计算机法律与安全评论

本文由荷兰蒂尔堡大学蒂尔堡法律、技术和社会研究所(Tilburg Institute for Law,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ilburg University)的巴特·范德·斯洛特(Bart van der Sloot)撰写,并由中国政法大学的张伟教授和李冰清博士翻译。原文题为《A New Approach to the Right to Privacy, or How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Embraced the Non-Domination Principle》,发表于2018年6月的《计算机法律与安全评论》(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第34卷第3期,第539-549页。本文探讨了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无支配原则”(Non-Domination Principle)作为传统“不干涉原则”(Non-Interference Principle)的替代方案。

学术背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隐私权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隐私权保护主要依赖于“不干涉原则”,即只有在第三方对个人权利或自由进行具体干涉时,才能认定隐私权受到侵犯。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许多数据驱动的技术应用使得证明具体干涉变得极为困难。例如,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监视行为往往难以追溯到具体的个人损害。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共和主义的“无支配原则”,该原则不再关注是否存在具体干涉,而是着眼于权力关系以及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详细探讨了欧洲人权法院在处理隐私权案件时的演变,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新方法。

1. 问题导引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模糊了公私空间的界限,传统的隐私保护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例如,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得第三方能够轻易控制家庭活动,而法律对智能手机等设备的隐私保护却相对薄弱。此外,通信元数据的保护也成为争议焦点。学者们提出,隐私权的保护应从“个人数据”转向“数据”本身,因为所有数据都可能对社会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

2. 欧洲人权法院处理隐私案件的一般方法

《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规定了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并允许个人或国家提起申诉。然而,法院通常只接受自然人提出的申诉,且要求申诉人能够证明其隐私权受到了具体干涉和实际损害。这种“不干涉原则”在传统隐私案件中效果显著,但在大数据背景下,证明具体干涉和损害变得极为困难。

3. 数据驱动技术与具体个人损害的缺失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隐私权的保护面临新的挑战。许多数据收集行为并不针对特定个人,而是广泛覆盖整个社会。例如,闭路电视摄像头的使用使得个人难以证明自己受到了具体损害。此外,个人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数据被收集,更难以追踪这些数据的去向。即使个人知道数据被收集,也很难证明这些行为对其权利造成了具体干涉。

4. 欧洲人权法院在大规模监视案件中采用的新方法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复杂案件,欧洲人权法院逐渐放弃了“不干涉原则”,转而采用“无支配原则”。法院不再要求申诉人证明具体干涉和损害,而是关注法律和政策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措施,以防止权力滥用。例如,在“扎哈罗夫诉俄罗斯案”中,法院裁定俄罗斯的情报监视法律缺乏足够的保障措施,即使没有具体干涉的证据,也构成了对隐私权的侵犯。

5. 不干涉自由与无支配自由

本文进一步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不干涉原则”与“无支配原则”的区别。自由主义传统上认为,自由是不受他人干涉的状态,而共和主义则强调自由是不受他人支配的状态。共和主义的“无支配原则”关注权力关系和权力滥用的可能性,而不是具体的干涉行为。这种观点在大数据时代尤为重要,因为许多数据驱动的技术应用并不直接干涉个人权利,但却赋予了政府和公司巨大的权力。

6. 结论

本文总结指出,欧洲人权法院在处理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案件时,逐渐从“不干涉原则”转向“无支配原则”。这种转变符合共和主义的理论,强调权力关系和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性。欧洲法院在类似案件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表明这一趋势正在欧洲范围内扩展。

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提出了“无支配原则”作为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的新路径。传统的“不干涉原则”在大数据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而“无支配原则”则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技术带来的挑战。这一理论不仅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法律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研究亮点

  1. 理论创新:本文首次将共和主义的“无支配原则”引入隐私权保护领域,为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2. 实践意义:欧洲人权法院在判例中逐渐采纳“无支配原则”,表明这一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 跨学科视角:本文结合了法学、哲学和技术研究,为隐私权保护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

总结

本文通过对欧洲人权法院判例的分析,提出了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的新路径——“无支配原则”。这一原则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技术带来的挑战,也为未来的法律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隐私权的保护将面临更多挑战,而“无支配原则”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