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是一项关于散发性前庭神经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 VS)患者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效果的多机构回顾性研究,发表在《Otology & Neurotology》期刊上,文章题为“Comparing Cochlear Implant Outcomes in 100 Patients with Sporadic Vestibular Schwannoma Managed with Observation, Radiosurgery, or Microsurgery: A Multi-Institutional Review”,作者包括James R. Dornhoffer、John P. Marinelli、Christine M. Lohse等,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的11个学术医疗中心,发表时间为2024年。这项研究旨在比较观察、放射外科手术(radiosurgery)和显微外科手术(microsurgery)三种管理方法对散发性VS患者耳蜗植入语音感知能力的影响,意在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下是研究的综述及其主要结论:
前庭神经鞘瘤是一种发病率约为1:2000的良性肿瘤,常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型、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VS被发现。然而,无论是通过观察、放射治疗还是显微手术,许多患者最终丧失了服务性听力。传统康复措施如交叉听力补偿(CROS)或骨锚助听(BAHA)无法恢复双耳听觉线索,而耳蜗植入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恢复听力的一种潜在方案。然而,针对散发性VS患者耳蜗植入效果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
尽管既往多项研究集中于神经纤维瘤病2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NF2)患者,但散发性VS患者的耳蜗植入效果数据较为稀少。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不仅探讨了耳蜗植入对散发性VS患者的影响,还比较了不同肿瘤管理方式(即观察、放射外科与显微外科)对耳蜗植入语音感知能力的影响。
研究纳入了2010至2023年间接受耳蜗植入手术的散发性VS患者,排除NF2及原发性内耳神经鞘瘤患者。本研究共收集了100名患者的数据,包括诊断年龄、治疗方式、耳蜗植入前后听力测试结果及其他详细临床资料。
患者按照肿瘤管理方式分为三组:观察组、放射组和显微外科手术组。肿瘤指标如肿瘤大小及位置(限制于内听道或延伸至小脑桥脑角)由影像学记录。耳蜗植入效果则采用数个重要指标进行评价,包括植入后纯音测听(pure-tone average, PTA)、单音节言语测试得分(monosyllabic speech score)和自由言语感知能力(open-set speech perception)。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肿瘤管理方式下的耳蜗植入效果,并使用多变量回归模型校正干扰变量如年龄、肿瘤位置和单耳聋状况。
患者分布与特征
在100名患者中,女性占49%,男性占51%。肿瘤位置以限制于内听道(59%)为主。肿瘤管理方式方面,54例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手术,26例接受放射外科治疗,19例仅观察,1例接受了多模式治疗。
听力恢复效果的干预比较
显微外科组的术式影响分析
显微外科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类:经迷路入路(translabyrinthine approach)、经乙状窦入路(retrosigmoid approach)和中颅窝入路(middle cranial fossa approach)。尽管术式不同,但其耳蜗植入效果无显著差异。
并发症分析
显微外科手术相关并发症(如脑脊液漏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此外,在显微组中,22%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面瘫,6%的患者经历长期面瘫。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散发性VS患者,在听力康复方面,耳蜗植入是一种有效选择。但治疗策略和肿瘤管理方式直接影响植入效果。研究强调了以下几点临床建议: - 管理方式选择:若患者未来可能考虑耳蜗植入,例如单侧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优先考虑保守的肿瘤管理方式(如观察或放射外科)可能提高耳蜗植入的效果。 - 手术时机与策略:对于进行放射外科的患者,最好在耳蜗植入前完成放射治疗,而显微外科手术患者则可同步或分阶段进行耳蜗植入。 - 个性化治疗建议:需结合患者整体病情,制定更适合的肿瘤治疗算法,同时注重听力恢复可能性。
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它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关于散发性VS患者耳蜗植入效果的多机构研究。然而,研究的局限性也需考虑,特别是其回顾性设计可能导致部分关键数据统计不足。此外,不同机构间的干预模式和随访时间可能产生偏倚。
散发性VS患者耳蜗植入效果受肿瘤管理方式的显著影响。对于较保守的肿瘤管理方式,如观察或放射外科治疗,其自由言语感知能力的恢复优于显微外科。研究结果为患者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循证支持,同时也指出了未来耳蜗植入与肿瘤管理结合的潜在优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