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Fang Cheng和Xiaoming Duan共同撰写,发表于2023年的SHS Web of Conferences期刊,题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该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地方高校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与传统的专业课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实践性和指导性。随着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教学要求的通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渐成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课程的需求,实践教学内容的扩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原则、模式和效果,推动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在西方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全面发展的理念,形成了以活动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例如,美国的“强起点”课程通过社会情感能力和心理韧性评估,结合干预和心理健康促进,取得了显著效果。相比之下,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自2011年以来逐步完善,但仍面临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挑战。当前,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团体辅导模式、大规模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小组体验式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亟需在现有课程框架下探索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化的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结合教师的引导,创造特定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身心发展任务。具体方案包括: 1. 课程定位:明确教学对象的主体性,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案。 2. 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 3. 课程效果评估:通过引入SCL-90量表等工具,评估学生在课程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课程质量。
通过对1296名学生的SCL-90量表分析,研究发现实践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敏感因素的预警人数明显减少。例如,强迫症敏感因素的预警人数减少了5.03%,人际关系敏感因素的预警人数减少了5.07%。这表明,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本文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特别是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的优化。通过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教学效果。未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方法应进一步规范化,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展现出地方高校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还引用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美国“强起点”课程的经验,为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本文还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本文的研究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