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村田健哉、下山敬一郎和鹤屋武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24年的《BMC Pulmonary Medicine》期刊,题为《使用咳嗽峰呼气流量评估咳嗽力来调查再插管的风险:一项单中心观察性试点研究》。该研究旨在探讨咳嗽峰呼气流量(Cough Peak Expiratory Flow, CPEF)作为评估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重新插管风险的潜在指标。
在急诊和重症监护领域,许多患者需要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然而,长期的呼吸机管理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时间。尽管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SBT)被广泛用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拔管,但仍有10-25%的患者在拔管后需要重新插管,且重新插管与高死亡率相关。重新插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上呼吸道问题,尤其是患者无法有效咳出气道分泌物。因此,准确评估患者的咳嗽能力对于预测再插管风险至关重要。
CPEF是一种用于评估非插管患者咳嗽强度的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排痰能力。然而,关于CPEF在插管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较少,且以往的研究在重新插管的定义中纳入了与咳嗽强度无关的因素(如喉部水肿和循环衰竭),导致CPEF与咳嗽强度的关联性存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PEF与因咳嗽能力下降导致的重新插管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于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东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研究对象为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并接受机械通气管理超过24小时且成功通过SBT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18岁以下患者、气管切开患者以及记录缺失的患者。最终,研究纳入了76名患者,分为拔管成功组(65例)和重新插管组(11例)。
CPEF的测量方法是通过呼吸机的图形监视器读取由吸痰管引起的咳嗽反射的流量波形,并由两名护士目视确认数值。研究还收集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 II)评分、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等背景特征。
研究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探讨CPEF与重新插管之间的关系。单变量分析显示,拔管成功组的CPEF显著高于重新插管组(90.7 ± 25.9 L/min vs. 57.2 ± 6.4 L/min,p < 0.001)。多变量分析中,调整了年龄和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后,CPEF与重新插管仍显著相关(p < 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了重新插管的CPEF截止值为60 L/min,曲线下面积为0.897,敏感性为78.5%,特异性为90.9%。
研究结果表明,CPEF与因咳嗽能力下降导致的重新插管显著相关。CPEF低于60 L/min的患者重新插管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一发现表明,CPEF可以作为预测气管插管患者重新插管风险的有用指标。
本研究首次将CPEF与因咳嗽能力下降导致的重新插管风险直接关联,提供了客观评估插管患者咳嗽强度的方法。通过CPEF的数值量化,医疗团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拔管时机,从而降低重新插管率。此外,研究还提出了通过调整患者体位、控制疼痛和镇静剂使用等措施来提高CPEF的建议,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本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结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量较小,尤其是重新插管组的病例数较少,可能导致结果的高估。其次,CPEF的测量依赖于视觉解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
本研究建议,CPEF可以作为评估气管插管患者咳嗽强度的指标,并用于预测因咳嗽能力下降导致的重新插管风险。当CPEF低于60 L/min时,医疗团队应谨慎考虑拔管,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重新插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