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项关于低温CMOS(Cryo-CMOS)接收机的研究,该接收机专为可扩展量子计算应用设计,能够在5.2-7.2 GHz频段内工作,并实现了每量子比特(qubit)低于1毫瓦的功耗。该研究由A. Nagulu(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L. M. Ranzani、G. J. Riebell、M. V. Gustafsson、T. A. Ohki(Raytheon BBN Technologies)和H. Krishnaswamy(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完成,并于2023年发表在IEEE定制集成电路会议(CICC)上。
量子计算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范式,依赖于量子比特的精确控制和读取。随着量子计算机规模的扩大,量子比特数量可能达到数万甚至数百万个,这对控制和读取电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量子比特读取系统通常依赖于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低噪声放大器(LNA),但这些系统需要将信号从低温环境传输到室温环境,导致复杂的高速互连和较高的功耗。低温CMOS控制与读取电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将接收机与量子处理器紧密集成在低温环境中,可以显著减少功耗并简化系统设计。
本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一种低功耗、宽带的低温CMOS接收机,用于量子比特的读取。该接收机需要在3-4K的低温环境下工作,并实现每量子比特低于1毫瓦的功耗,同时具备高增益、低噪声和宽带宽的特性。
研究团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宽带的I/Q下变频低温CMOS接收机,其核心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低噪声放大器(LNA)设计:采用两级级联共源极放大器,通过引入源极退化电感(inductive source degeneration)实现低噪声、高增益和低功耗。为了扩展输入匹配带宽,研究团队在LNA输入端增加了并联电感,将带宽扩展至中心频率的35%。
I/Q射频跨导器:采用自偏置互补共源极拓扑结构,通过4位数字控制调节NMOS和PMOS晶体管的有效宽度,以优化射频性能并应对低温下的阈值电压和迁移率变化。
I/Q无源混频器:为了解决低温下器件的高闪烁噪声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由方波时钟驱动的无源混频器,消除了混频器开关的闪烁噪声贡献。
基带放大器:采用两级差分电流注入跨阻放大器(gm-R amplifier),在近阈值电压下工作,通过可调电阻和电容负载实现增益和带宽的独立调节。
时钟生成电路:通过外部差分正弦波生成4相50%占空比的本地振荡器(LO)信号,确保时钟信号不会泄漏到射频输入端,从而避免对量子比特的干扰。
该接收机在65nm CMOS工艺中实现,并在4K低温环境下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接收机在1.9 GHz的中频带宽内实现了超过50 dB的转换增益,噪声系数(NF)仅为0.7 dB,功耗为17 mW。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该接收机的功耗降低了3-5倍,同时保持了相似的噪声、带宽和增益性能。
此外,研究团队还将该接收机与一个4.3 GHz的超导Transmon量子比特集成,成功实现了量子比特的读取和Rabi振荡测量。实验结果显示,该接收机能够有效地驱动量子比特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并观察到典型的Chevron模式。
本研究首次实现了每量子比特低于1毫瓦的低温CMOS接收机,为未来大规模量子计算系统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该接收机的低功耗、高增益和宽带宽特性使其成为量子比特读取的理想选择,同时其低温集成设计简化了系统架构,减少了高速互连的需求。此外,该研究还展示了量子比特读取的多路复用潜力,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本研究在低温CMOS接收机设计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大规模量子计算系统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低功耗、高增益和宽带宽的特性使其成为量子比特读取的理想选择,同时其低温集成设计简化了系统架构,减少了高速互连的需求。该研究的成功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为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