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项关于社交媒体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的原创研究,由Menghan Zhang、Xue Qi、Xinyan Liu和Ke Zhang共同完成,他们均来自中国苏州大学。该研究于2024年4月至6月发表在《Sage Open》期刊上,题为《谁主导?谁跟随?探索媒体、社交机器人和公众在2022年韩国总统选举讨论中的议程设置》。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时代,尤其是社交机器人(social bots)在议程设置中的角色及其对公众议程的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传统的传播环境和议程设置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议程设置者,政治家、政党和普通民众也逐渐成为议程设置的主体。然而,随着社交机器人在舆论操纵和政治选举中的广泛应用,它们是否能够参与甚至影响议程设置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社交机器人在舆论操纵中的作用,但关于其在议程设置中的参与度及其与媒体和公众议程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2022年韩国总统选举为背景,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内容,探讨媒体、社交机器人和公众议程之间的关系。
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数据收集:研究选取了2022年2月15日至3月9日期间与韩国总统选举相关的推文作为分析材料。通过Twitter的API接口,研究者收集了45,169条推文,经过数据清洗后,保留了44,009条有效推文,涉及18,700个用户。
社交机器人检测与媒体账户识别:研究使用Botometer工具对用户进行社交机器人检测。Botometer通过分析用户的发帖频率、行为特征、社交网络等信息,为每个账户生成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机器人评分。研究者将评分大于0.8的账户归类为社交机器人,最终识别出7,490个社交机器人账户,占用户总数的43.14%。此外,研究还通过Twitter的官方认证识别了38个媒体账户。
文本分析与议程编码:研究使用KH Coder软件对推文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了12个与韩国总统选举相关的重要议程。随后,研究者通过手动编码和计算机辅助查询,对每条推文进行主题编码,确定了媒体、社交机器人和公众在每个议程中的参与度。
时间滞后分析:为了探讨媒体、社交机器人和公众议程之间的时间关系,研究引入了Almon多项式滞后模型,分析了不同议程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议程之间的时间顺序。
议程设置差异:研究发现,媒体、社交机器人和公众在议程设置上存在显著差异。媒体议程主要集中在与社会福利、性别问题、候选人尹锡悦(Yoon Seok-yeol)和污名化宣传等议题上;社交机器人则在经济复苏、政治清算、候选人李在明(Lee Jae-myung)等议题上更为活跃;公众则对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国际关系、森林火灾等热点事件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
议程相关性:尽管三者的主要议程不同,但它们在某些议题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例如,在“禁食狗肉”这一争议性议题上,媒体、社交机器人和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时间滞后效应:时间滞后分析表明,媒体议程并未在时间上领先于社交机器人和公众议程,而时间顺序主要出现在社交机器人和公众之间。具体而言,社交机器人在经济复苏、政治清算等议题上领先于公众,而在俄罗斯-乌克兰冲突、森林火灾等议题上则滞后于公众。
本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不仅能够参与议程设置,还在某些议题上对公众议程产生了显著影响。与传统的媒体主导的议程设置不同,社交机器人通过大规模转发和信息轰炸,能够迅速影响公众的讨论方向。此外,研究还表明,社交机器人的参与可能削弱了媒体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力。
尽管本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仅以韩国总统选举为案例,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仍需进一步验证。其次,数据量相对较小,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更大规模的数据集来验证和扩展本研究的结论。
总的来说,本研究为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多参与者议程设置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社交机器人在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