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Yohei Shirakami等作者撰写,发表于2023年9月26日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期刊上。该研究的主要机构为日本岐阜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消化内科、肿瘤病理学系以及岐阜市立医院的病理诊断科。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小鼠模型,用于研究由致癌物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 AOM)诱导的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并探讨了其在肥胖背景下的发病机制。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 CCA)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癌症,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且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8%。尽管近年来针对CCA的分子靶向药物(如PD-L1免疫疗法和FGFR抑制剂)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CCA的起源复杂,可能来自胆管上皮细胞、肝细胞或肝干细胞。为了研究CCA的发病机制,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动物模型,包括致癌物诱导模型、基因工程模型和异种移植模型。然而,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如基因工程模型虽然能够模拟人类CCA的基因突变,但常伴随HCC的发生;而化学诱导模型则存在肿瘤发生时间长、发病率低等问题。
本研究基于肥胖和脂肪肝背景,提出AOM可能诱导肥胖小鼠(C57BLKS/J-db/db小鼠)发生肝内胆管癌的假设。该模型旨在提供一种更快速、高发病率的CCA模型,以更好地理解CCA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动物模型建立:使用C57BLKS/J-db/db肥胖小鼠和C57BL6/J野生型小鼠,分别给予AOM或生理盐水作为对照。AOM通过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持续4周。实验结束时,小鼠被安乐死并进行组织学分析。
血液生化分析:收集小鼠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活性氧代谢物(droms)水平,评估肝脏损伤和氧化应激情况。
组织病理学分析:对小鼠肝脏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胆管上皮增生、非典型胆管上皮和癌性病变。使用CK-19染色确认胆管癌的起源。
基因表达分析:通过微阵列和定量实时逆转录PCR(qRT-PCR)分析肝脏样本中与CCA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包括EPCAM、KIT、KRT7、KRT19、MUC1和FGFR2等。
炎症标志物分析:通过qRT-PCR检测肝脏中炎症相关基因(如CCL2、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探讨炎症在CCA发病中的作用。
肝脏损伤和氧化应激:AOM处理的小鼠血清ALT和droms水平显著升高,表明肝脏损伤和氧化应激加剧,且在肥胖小鼠中更为明显。
胆管癌性病变: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AOM处理的肥胖小鼠肝脏中出现胆管上皮增生和非典型胆管上皮,部分病变呈现高核质比和细颗粒染色质,符合肝内胆管癌的特征。CK-19染色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病变的胆管起源。
基因表达变化:微阵列和qRT-PCR分析显示,AOM处理的肥胖小鼠肝脏中与CCA相关的基因(如KRT19和FGFR2)表达显著上调,提示这些病变为胆管癌。此外,炎症相关基因(如CCL2、IL6和TNFα)的表达也显著升高,表明炎症在CC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AOM诱导的肝内胆管癌小鼠模型,特别是在肥胖背景下表现出高发病率和较短的实验周期。该模型无需复杂的基因改造或高难度的技术操作,能够在脂肪性肝炎背景下模拟人类CCA的发病过程。这一模型为研究CCA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工具。
该研究不仅为CCA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还为开发针对CCA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该模型在肥胖和脂肪肝背景下的应用,有助于理解代谢异常与CCA发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