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 打造国防教育“大课堂”

期刊:巴中日报

本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关于国防教育的新闻报道,而非单一原创研究的科学论文。以下是针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出版信息

本文由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永龙撰写,发表于《巴中日报》2024年4月18日第004版。文章聚焦于四川省巴中市如何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

主题与背景

文章的主题围绕“红色资源”与“国防教育”的结合展开。巴中市作为原川陕苏区首府,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包括3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个红色博物馆纪念馆、5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7个国家A级红色旅游景区。近年来,巴中市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国防教育的“活教材”,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红色资源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

巴中市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国防教育阵地。例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通江县广纳镇、沙溪镇碑坡古道等红色教育场地成为重走红军路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亲身体验革命年代的艰辛,还增强了他们对国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文章提到,巴中市已连续十年举办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代表参与。此外,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等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徒步重走红军路、祭扫烈士陵园、体验红军生活等方式,将红色资源融入日常教育中。

论据支持
- 巴中市拥有3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3个红色博物馆纪念馆。
- 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连续13年组织学生徒步10公里前往烈士陵园祭扫。
- 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等地通过参观红色遗址、聆听烈士事迹等方式开展国防教育。

2.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国防教育质效

巴中市在国防教育中注重创新形式与载体。例如,川陕苏区“映山红”宣讲队通过“小板凳”“小讲座”“小故事”等形式,灵活地向不同年龄、学历的听众传播红色历史。此外,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开发了30类60余种文创产品,如“纪念文件夹”和“巴文化马克杯”,进一步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形式。

论据支持
- 川陕苏区“映山红”宣讲队由9名专业讲解员组成,采用灵活形式传播红色历史。
-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在四川省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大赛中获奖。
- 巴中市摄制完成“巴中最后的红军”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工程,编辑出版《遍地英雄》等烈士事迹丛书。

3. 国防教育扎根校园,培育红色基因

巴中市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工程”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例如,兴文小学在校内布置了红色火炬雕塑、红色大道和红色展览厅,将红色元素融入校园环境。通江县杨柏小学则通过“多维立体”红色思政实践教学框架,开展听、演、唱、诵、看、游、读、讲、进、编等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

论据支持
- 兴文小学通过红色火炬雕塑、红色大道等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 通江县杨柏小学通过红色主题班会、排演红色剧目、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活动形式开展国防教育。
- 通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小学通过“国防教育第一课”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展示巴中市在国防教育中的创新实践,强调了红色资源在国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还凸显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国防教育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活教材”,巴中市成功打造了全民国防教育的“大课堂”,为培养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提供了重要平台。

亮点与创新

  1. 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巴中市通过整合本地红色资源,打造了90个现场教学点和多个国防教育基地,形成了独特的国防教育体系。
  2. 教育形式的创新:通过“映山红”宣讲队、文创产品开发、红色微党课等形式,巴中市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提升了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 校园国防教育的深化:通过红色校园建设、红色思政实践教学框架等方式,巴中市将国防教育扎根校园,培养了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总结

本文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巴中市如何利用红色资源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文章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还凸显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国防教育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校园国防教育,巴中市成功打造了全民国防教育的“大课堂”,为培养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提供了重要平台。


以上报告详细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论据及其意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解读。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