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内部控制对流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期刊:商业经济研究

本文由贾宁撰写,发表于《商业经济研究》2024年第10期。贾宁现任职于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类及财税方向。本文聚焦于流通企业,探讨了内部控制对流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其作用机制。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企业管理结构、规范经营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加,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成为降低风险、提升绩效的关键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内部控制对流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融资约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设计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上市流通企业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研究剔除了*ST、ST和PT企业样本以及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样本。

指标选取

  1. 被解释变量:总资产净利润率(ROA),用于衡量企业经营绩效。
  2. 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指数对数(LICI),采用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进行评估。
  3. 中介变量:融资约束(FC),采用SA指数衡量,SA指数绝对值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小。
  4. 控制变量:包括资产负债率(LIA)、营业收入增长率(RGR)、企业规模(CS)、股权集中度(SC)和财务杠杆(FL)。

模型设计

本文构建了三个模型: 1. 模型(1):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2. 模型(2):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3. 模型(3):分析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经营绩效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实证分析

基准回归

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压力。

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内部控制的完善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间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异质性分析

按企业产权性质分组分析发现,融资约束在非国有企业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这表明,非国有企业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更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升经营绩效。

稳健性检验

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支持基准回归的结论,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 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内部控制的完善能够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2. 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内部控制的完善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提升绩效。
  3. 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融资约束在非国有企业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表明非国有企业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更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

建议

  1. 企业层面:企业应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可靠的信息和沟通机制,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奖惩措施。
  2. 政府层面:政府应完善外部管理机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与处罚,优化企业融资条件,增加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约束问题。

研究亮点

  1. 研究视角新颖:本文聚焦于流通企业,探讨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2. 实证分析深入: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详细分析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验证了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
  3. 政策建议实用: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政府优化外部管理提供了参考。

总结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内部控制对流通企业经营绩效的积极影响,并验证了融资约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企业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缓解融资约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