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Koichi Yonezawa、Kanako Ogi、Tomofumi Takino、Yoshinobu Tsujimoto、Takahide Endo、Kenichi Tezuka、Ryo Morita和Fumio Inada等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10年8月2日至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ASME 2010第三届美欧流体工程夏季会议暨第八届国际纳米通道、微通道和迷你通道会议(FEDSM-ICNMM2010)上。该研究主要探讨了蒸汽控制阀在流动诱导振动下的行为,旨在揭示阀门头部振动的机制,并为核电站和热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在核电站和热电站中,主蒸汽控制阀位于蒸汽发生器和涡轮之间,用于控制蒸汽流量。在电站启动和关闭过程中,阀门上下游的压力差会显著增大,导致阀门周围的流动进入跨音速状态,并伴随流动分离和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这种复杂的流动会产生较大的非定常力,作用于阀门头部和管道系统,进而引发严重的振动问题,影响电站的稳定运行。因此,研究阀门头部的自激振动机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本研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阀门头部振动的产生条件及其与流动特性的关系。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观察阀门头部在不同阀门开度和压力比条件下的振动行为;(2)测量动态流体力,分析其对阀门振动的影响;(3)通过数值模拟揭示流动场的特性,解释阀门振动的机制。
研究分为实验和数值模拟两部分。实验部分采用两种阀门头部支撑方式:一种是柔性支撑,另一种是通过激振器施加振动。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吹风式风洞,使用压缩空气作为工作流体。阀门头部的振动通过应变片和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监测,动态流体力则通过负载传感器测量。
实验阀门的主要尺寸如表1所示,阀门头部的轮廓与真实电站中的阀门相似。实验过程中,阀门开度比(εl)和压力比(ψp)被定义为关键操作参数。通过改变这些参数,研究人员观察了阀门头部的振动行为,并测量了相应的流体力。
数值模拟部分采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作为控制方程,使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湍流模型采用基于Spalart-Allmaras模型的DES模型。计算网格包含500×100×90个节点,总节点数为5,220,000个。数值模拟假设阀门头部以16Hz和32Hz的频率进行受迫振动,模拟了实验条件下的流动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阀门头部的振动在特定的阀门开度和压力比条件下会出现大幅振动。当阀门头部振动幅度较小时,压力振荡呈现随机性;而当振动幅度较大时,压力振荡变得周期性,且频率与阀门头部的振动频率一致。通过绘制阀门开度比和压力比的关系图,研究人员发现阀门振动仅出现在特定的操作条件下。
动态流体力的测量结果显示,在某些条件下,流体力的阻尼系数为负值,表明流体对阀门振动具有去稳定作用。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揭示了阀门头部振动对流动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阀门头部表面的压力分布随振动频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负阻尼力的产生。
本研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蒸汽控制阀头部振动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阀门振动在特定的操作条件下会出现大幅振动,且流体力的负阻尼作用是导致振动的主要原因。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并揭示了流动场的动态特性。
该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为理解阀门振动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电站控制阀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增加阀门头部支撑系统的刚度,可以有效抑制振动,从而提高电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还探讨了阀门振动与流动场之间的耦合效应,揭示了阀门振动对流动分离和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阀门振动的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深入探讨了蒸汽控制阀的振动机制,为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