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项由Huan Li、Tiantian Zhou、Haibin Ni、Tingting Wang、Yanli Wei、Xiaofei Huang和Jian Lyu等作者共同完成的研究,题为《Decibel Level of Coughing as a Predictor of Extubation Outcome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该研究于2024年8月发表在《Intensive & Critical Care Nursing》期刊上,主要探讨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咳嗽分贝水平作为拔管结果预测指标的可行性和临床实用性。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用的生命支持技术,但其伴随的风险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也不容忽视。为了减少这些风险,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管。临床上,通常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est, SBT)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拔管。然而,即使通过SBT的患者中仍有10%-20%会出现拔管失败的情况,导致重新插管、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增加甚至死亡率上升。因此,拔管前的全面评估至关重要,尤其是咳嗽能力的评估。传统的咳嗽评估方法如峰值咳嗽流量(Peak Cough Flow)和膈肌超声虽然精确,但需要复杂的设备和专业知识。而半定量咳嗽强度评分(Semiquantitative Cough Strength Score, SCSS)和白卡测试(White Card Test, WCT)虽然简单易行,但量化程度较低且易受评估者主观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分贝计测量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咳嗽分贝水平,评估其作为拔管成功预测指标的潜力。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于2024年2月至5月在中国三家ICU进行。研究对象为18岁以上、入住ICU超过24小时、机械通气超过24小时且成功通过SBT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无法完成三次咳嗽动作、意外拔管、术后需重新插管、因家属要求终止治疗而拔管、以及拔管后48小时内需重新插管但家属拒绝的患者。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拔管结果,次要指标包括拔管前的咳嗽分贝水平、SCSS评分和WCT结果。
研究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5例成功拔管,16例拔管失败。拔管失败组的咳嗽分贝水平显著低于成功组(78.69 ± 8.23 vs 92.28 ± 7.01 dB)。ROC曲线分析显示,咳嗽分贝低于85.77 dB是预测拔管失败的最佳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25%和89.09%。SCSS和WCT的预测能力较低,AUC分别为0.739和0.69。
研究表明,咳嗽分贝水平可作为机械通气患者拔管结果的量化预测指标,尤其是当咳嗽分贝低于85.77 dB时,拔管失败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一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简单、客观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拔管,从而减少拔管失败带来的不良后果。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验证咳嗽分贝测量在更大样本中的有效性,并探索其在其他类型患者(如仅接受气管插管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现行医学伦理标准,并获得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准号:2024-LWKY-004)。所有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在参与研究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通过本研究,咳嗽分贝水平的量化评估为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拔管决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