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新华日报》2024年5月15日的科技周刊,由记者张宣和实习生孔梓萱撰写,主要报道了我国农业科技在“三夏”大忙时节的应用与成果。文章聚焦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番茄和小白菜的绿色轻简栽培技术,以及西甜瓜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展示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一种全球性的严重病害,被称为小麦的“癌症”。2000年以来,我国有9年赤霉病发生面积超过5000万亩,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巨大威胁。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指出,防治赤霉病的关键在于选育既抗病又高产的新品种。然而,抗病性好的小麦往往存在株高偏高、抗倒性差、熟期偏迟等问题,协调抗病性与丰产性是一大难题。
通过分子育种技术(molecular breeding),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扬麦33和扬19132两个新品种。扬麦33是一种高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双抗”高产小麦,其各种性状平衡且优良,解决了抗赤霉病育种的世界性难题。2021年,扬麦33通过国家审定,2022年入选全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并作为唯一小麦品种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2023年,扬麦33在江苏、湖北、安徽和浙江等省推广面积达172.47万亩,预计2024年将超过300万亩。
扬19132则是一种中强筋小麦,更适合制作传统主食如面条和馒头。该品种具有高抗赤霉病、免疫白粉病等特性,且抗倒性好,2023年入选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抗病小麦新品种和新种质目录,2024年进入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生产试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评价道,扬麦33为长江中下游区域小麦大面积提升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倪中福则表示,扬麦33成功聚合了多种抗赤霉病位点,实现了赤霉病抗性和丰产性的协同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总结道,我国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和全国性协同创新联合体,攻克了赤霉病抗性改良的关键难点,确保了小麦主产区的丰产丰收。
番茄和小白菜是江苏省蔬菜主导产业,但在产业发展中存在优质、多抗、高效品种更新滞后,以及绿色轻简、省工节本栽培技术亟待普及的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徐海副研究员介绍,团队在南京江宁谷里街道番茄和小白菜示范种植基地开展了优质绿色轻简生产关键技术协同推广项目。
绿色轻简主要体现在开发优质多抗的新品种和减少人工的新技术。团队选育了优质多抗高效品种,并开发了番茄和小白菜种植专用技术,包括微喷灌系统、机械化播种采收以及病虫害的绿色防控。通过这些新技术,团队成功减轻了人力成本负担。
在大棚内,小白菜采用精量化直播技术,一亩地菜秧播种量仅需500克到700克,配合机器直播方式,减少了人工、提高了效率、保证了栽培质量。番茄栽培则采用了熊蜂授粉和“水肥一体化滴灌追肥”技术,避免了人工点花过程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提高了番茄品质和坐果率。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甜瓜育种专家姚协丰介绍了苏甜碧玉这一新品种。苏甜碧玉是一种绿肉清香型哈密瓜,具有早熟、耐裂、耐储、腔小肉厚、品质清爽酥脆、香味独特等优点,适宜大棚春早熟栽培。该品种在长三角西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品鉴活动中荣获“风味品质奖”。
苏甜碧玉的培育过程体现了品种创新的重要性。团队选用了至少8个优异亲本进行复合杂交,经过十年左右的筛选和稳定,最终培育出这一新品种。此外,团队还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并鉴定了56份薄皮甜瓜种质资源,获得了优良的甜瓜“乡土基因”,并将其与库藏优质甜瓜资源进行多亲本杂交聚合,育成了苏甜17055、苏甜碧玉等优质品种。
本文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在“三夏”大忙时节的多项创新成果。通过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抗赤霉病的高产小麦品种,解决了世界性难题;通过绿色轻简栽培技术,番茄和小白菜的种植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品种创新,西甜瓜新品种苏甜碧玉不仅提升了风味品质,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这些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