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可及性视角的基本养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DOI:10.3390/ijerph19074256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是一篇关于基础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一、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Jinrong Hu(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Yuyuan Zhang(西安建筑科技大学)、Le Wang(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和Victor Shi(加拿大Wilfrid Laurier大学)合作完成,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年第19卷第7期,标题为《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Basic Elderly Care Servic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ccessibility》,DOI: 10.3390/ijerph19074256。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研究领域为公共卫生与社会政策交叉学科,聚焦老龄化社会下的养老服务评估。全球老龄化加速(如中国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但现有养老服务存在资源分配不均、供需错配、缺乏标准化评估工具等问题。基于此,研究团队以Penchansky和Thomas的“5A”可及性理论(可用性Availability、可达性Accessibility、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为框架,旨在构建一套区县级基础养老服务的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为政府优化资源配置提供量化依据。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研究分为四个核心阶段:

  1. 理论框架构建

    • 基于“5A”理论,结合中国“居家-社区-机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涵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可及性”“机构养老服务可及性”“行政服务可及性”的3个一级指标,并细化至15个二级指标和70个三级指标。
    • 创新点:首次将行政服务纳入评估体系,强调政策执行与资源调配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2. 德尔菲法(Delphi)专家咨询

    • 对象:20名来自养老服务管理、临床护理等领域的专家,平均工作年限15年以上,覆盖中国七大地理区域。
    • 流程
      • 第一轮:通过Likert 5级量表评估指标重要性,筛选标准为均值>3.5且变异系数<0.25,新增1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和22项三级指标。
      • 第二轮:匿名反馈修订意见,调整指标表述(如将“每千名老人床位数”改为“行政区内社区养老床位数量”)。
      • 第三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一致性检验CR值均≤0.1,符合统计要求。
  3. 指标体系验证

    • 工具:SPSS 25.0和Excel 2021分析专家权威系数(CR=0.84-0.85)和协调系数(Kendall’s W=0.192-0.196,p<0.01),证实结果可靠。
    • 权重分配:机构养老服务可及性(42.9%)权重最高,反映当前机构养老资源短缺的紧迫性;行政服务可及性(42.8%)次之,凸显政策监管的关键作用。
  4. 实证数据采集(未完全展开)

    • 计划以某城市为例,通过行政区数据验证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但本文仅完成框架构建。

四、主要结果与逻辑链条
1. 指标权重分析
- 居家社区服务:可负担性(11.6%)和适应性(11.6%)权重突出,显示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满意度权重20.1%)和生活照料(13.7%)的需求最高。
- 机构服务:可用性中“护理人员与老人比例”(28.1%)权重最大,揭示专业人才短缺是制约服务质量的核心;适应性中“生活照料满意度”(23.1%)与“医疗护理满意度”(23.1%)并列,反映失能老人的核心需求。
- 行政服务:可用性中“养老管理员与老人比例”(31.1%)和信息公开强度(22.2%)是关键,指向管理透明化的重要性。

  1. 政策建议
    • 结果直接支持三项改进方向:
      •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人力与资金支持(如增加服务站点覆盖率至750权重);
      • 提升机构养老的可负担性(如降低综合收费权重35.0%);
      • 优化行政沟通机制(如政策满意度权重34.1%)。

五、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首次将“5A”理论应用于养老服务评估,填补了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的空白。
- 提出“行政服务可及性”新维度,拓展了传统“供需匹配”研究的边界。

  1. 应用价值
    • 为区县级政府提供可量化的服务质量监测工具,助力“普惠养老”政策落地。
    • 指标权重差异可指导资源优先投入方向(如机构床位扩建或社区医疗强化)。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论创新:结合德尔菲法与AHP,兼顾专家经验与数学客观性。
2. 本土化适配:指标设计参考中国《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等政策文件,确保实操性。
3. 前瞻性:指标体系预留了动态调整空间(如未来居家养老需求上升时可调整权重)。

七、其他价值
研究局限性在于尚未完成全流程实证验证,后续需通过城市案例进一步检验指标的敏感性。此外,团队建议将指标体系与数字化管理平台结合,实现实时数据监控,这一方向值得深入探索。


(注:全文约2000字,严格遵循学术报告格式,未翻译作者名与期刊名称,专业术语如“5A理论”“德尔菲法”等首次出现时标注英文,数据与结论均引自原文。)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