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介绍:
该研究由Xinzheng Song、Yuehua Geng、Chao Xu、Jiaxin Li、Yashuang Guo、Yan Shi、Qingzhou Ma、Qiang Li和Meng Zhang共同完成。研究团队分别来自河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和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该研究于2024年发表在IMA Fungus期刊上,题为“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five critical phytopathogenic Bipolaris species: features,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该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是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学(mitogenomics),特别是针对Bipolaris属的五个重要植物病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全面分析。Bipolaris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广泛感染禾本科作物,如玉米、水稻和小麦,导致叶片斑点、叶枯病、幼苗枯萎和根腐病等典型症状。历史上,这些病原菌曾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粮食危机,例如20世纪70年代由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美国中西部玉米叶枯病,以及1943-1944年印度孟加拉饥荒中由Bipolaris oryzae引发的水稻病害。
由于Bipolaris属真菌的形态学鉴定存在困难,且分子鉴定常因数据库中的错误标记而出现误判,因此,研究者希望通过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该属真菌的种群遗传学、进化和基因组学特征。该研究首次报道了B. maydis和B. zeicola的线粒体基因组,并首次对Bipolaris属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样本收集与DNA提取
研究者从中国河南省的玉米和水稻病害叶片中分离出B. maydis、B. zeicola和B. oryzae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ITS、TEF1和GAPDH基因)进行物种鉴定。使用CTAB方法提取总基因组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DNA的浓度和纯度。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高质量的基因组DNA被送往诺禾致源公司进行测序。使用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生成150 bp的双端测序数据。通过Fastp、FastUniq和Musket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和去冗余,使用SPAdes软件进行从头组装,并通过BLASTn搜索识别线粒体相关的contigs。最终,使用MITOBIM和NovoPlasty软件获得三个Bipolaris物种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使用MFannot和MITOS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初步注释,包括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开放阅读框(ORFs)、rRNA、tRNA和内含子。通过ORF Finder和BLASTp搜索进一步修正和预测PCGs和ORFs,使用tRNAscan-SE验证tRNA基因,并使用OGDraw绘制线粒体基因组图谱。
序列分析与重复元件检测
使用Sequence Manipulation Suite分析五个Bipolaris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和碱基组成,使用DnaSP软件计算12个核心PCGs的同义和非同义替换率,使用MEGA软件计算遗传距离。通过Mauve软件进行基因组共线性分析,使用BLASTn检测重复元件,使用Tandem Repeats Finder检测串联重复序列。
内含子动态分析
研究者对16个Pleosporales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内含子分析,特别是对cox1基因的内含子进行了分类,并使用Clustal W进行序列比对,识别内含子插入位点。
系统发育分析
基于14个核心PCGs和1个rps3基因的联合数据集,使用贝叶斯推断(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了96个子囊菌的系统发育树,以Taphrina deforman和T. wiesneri作为外群。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研究首次组装了B. maydis、B. zeicola和B. oryzae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06,403 bp、132,181 bp和123,800 bp。五个Bipolaris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均为环状DNA分子,包含13个核心PCGs、2个rRNA基因、一定数量的tRNA基因和未鉴定的ORFs。nad6基因在16个Pleosporales物种中具有最小的遗传距离,表明该基因高度保守。
内含子动态
内含子是导致Bipolaris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异的主要因素。cox1基因的内含子在Pleosporales物种中经历了频繁的插入/缺失事件。B. oryzae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最多的内含子(45个),而B. sorokiniana包含最少(34个)。
系统发育关系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五个Bipolaris物种在进化树中形成了高度支持的分支,表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Bipolaris属与Exserohilum属的基因排列高度一致,而与Curvularia属存在显著差异。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B. maydis和B. zeicola的线粒体基因组,并首次对Bipolaris属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揭示了Bipolaris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变异、基因内容和排列的保守性,以及内含子动态在基因组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Bipolaris属真菌的种群遗传学、进化和基因组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该研究还为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路径,特别是在内含子动态和基因排列方面的研究,为未来真菌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