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公共艺术与城市微更新的“公共性”思辨探究

期刊:美术大观

南京林业大学的白丽君和田晓冬在《美术大观》建筑艺术栏目中发表了题为《公共艺术与城市微更新的“公共性”思辨探究》的论文。该文以“公共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微更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推动城市微更新的策略。

论文首先指出,城市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式大拆大建模式忽略了城市特色空间的留存,导致公共空间残缺,居民的需求被抽象化。针对这一问题,城市微更新(Urban Micro-Regeneration)强调在保持城市原有肌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发性的空间优化,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通过艺术媒介构建了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推动了城市文化、人文精神和区域活力的重塑与发展。

论文的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以“公共性”介入城市微更新。首先,通过历时性和场域性(Chronotope and Topos)构建公共意识认同。城市大规模更新和开发导致老城区的公共空间被压缩,城市历史遗存减少,地方文化断层。公共艺术通过反映公众需求和公共意识,注重区域内的人文历史和在地文化(Local Culture)表达,促进了在地文化的复兴与继承。其次,以开放性和包容性(Openness and Inclusivity)强调自下而上的更新。公共性要求面向所有人开放,鼓励全民参与,但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限制了自下而上的更新。通过公共艺术介入,设计师与民众交流,传达民众的审美需求,弱化政府干预,实现多元化主体的协同参与。再次,以民主性和参与性(Democracy and Participation)提升人文关怀。当前的微更新工作忽略了民众的需求和审美体验,公共艺术介入强调关注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唤醒公众的参与意识,提升人文关怀。最后,以多元性和公共利益性(Pluralism and Public Interest)促进整体建设。城市微更新涉及多个部门和多元主体,公共性强调平等合作、差异共存,通过共同协商与平等对话促进各主体之间的联动,实现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

第三部分提出了“公共性”的营造策略。首先,公共艺术规划与管理要求从前期的调研、文案策划、统筹设计、实际操作等方面入手,通过跨行业、跨学科的专业人士配合,保障微更新工作的整体性与可实施性。其次,优化公共空间,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多类型、多功能的空间场所满足大众公共生活的需要,提升环境质量和活动空间品质。再次,促进多元合作,完善公众参与。城市微更新需要综合、协调和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微更新规划,加强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构建多方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各区域城市微更新相关专业人士制度。最后,构建长效保护机制,通过公众参与机制规范和约束政府及市场组织行为,建立全过程的参与机制以及多途径的参与方式,保障城市微更新工作的可持续建设。

论文的结论部分强调,城市微更新基于以人为本的更新理念,关注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公共空间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具体感受与体验。通过公共艺术介入,对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进行更新和优化,培养公众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激发公众创造力与自主性,形成自发的、渐进的、有机生长的城市微更新改造。公共性问题的核心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通过公共艺术介入,打造具有人文情怀的生活化空间,唤起微更新改造区域公众的环境自觉,探求一种更公正、更民主的城市微更新模式。

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探讨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微更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公共性”为切入点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策略,为城市微更新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论文强调了公众参与和多元合作的重要性,为城市微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