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由Marija Veselinović、Marija Trenkić、Vladimir Čanadanović、Predrag Jovanović、Aleksandar Veselinović、Maja Petrović和Aida Kasumović Bećirović共同完成。研究团队来自塞尔维亚尼什大学临床中心眼科诊所、尼什大学医学院、伏伊伏丁那大学临床中心眼科诊所、诺维萨德大学医学院、尼什“Veselinović”眼科专科医院,以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Dr. Šefić”眼科诊所。研究于2025年3月18日发表在期刊Medicina上。
学术背景
近视(Myopia)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屈光不正问题,预计到205年,全球近一半人口将患有近视。近视的进展与多种严重并发症相关,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和青光眼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视网膜微血管变化提供了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工具。然而,关于近视进展中视网膜微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 VD)和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 RT)的象限特异性变化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OCTA技术,全面分析不同象限中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和厚度的变化,探索其作为近视进展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近视的早期诊断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组
研究纳入了130名参与者(260只眼),年龄范围为18至60岁。参与者根据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SE)和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分为四组:正视组(Emmetropia, EM,74只眼)、低度近视组(Low Myopia, LM,68只眼)、中度近视组(Moderate Myopia, MM,64只眼)和高度近视组(High Myopia, HM,54只眼)。所有参与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屈光度、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视野检查、眼底检查和OCTA成像。
2. OCTA成像与数据分析
使用RTVue XR Avanti AngioVue系统进行OCTA成像,扫描区域为中心凹周围的3×3 mm²区域。图像分为浅层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 DCP),并进一步分为四个象限:鼻侧、颞侧、上侧和下侧。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通过软件自动计算,并手动调整以确保准确性。
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通过Shapiro-Wilk检验正态性,通过Levene检验方差齐性。组间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Bonferroni校正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 < 0.05。
主要结果
1. 浅层血管密度(SVD)的变化
在鼻侧象限,EM组与MM组(p = 0.017)和HM组(p = 0.00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颞侧象限,EM组与MM组(p = 0.006)、EM组与HM组(p = 0.001)、LM组与HM组(p = 0.004)以及MM组与HM组(p = 0.03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上侧象限,EM组与MM组(p = 0.005)、EM组与HM组(p = 0.001)以及LM组与HM组(p = 0.027)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心凹周围象限,EM组与MM组(p = 0.003)、EM组与HM组(p = 0.008)、LM组与HM组(p = 0.004)以及MM组与HM组(p = 0.01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深层血管密度(DVD)的变化
在鼻侧象限,EM组与MM组(p = 0.012)、EM组与HM组(p = 0.004)、LM组与MM组(p = 0.022)以及LM组与HM组(p = 0.00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下侧象限,EM组与MM组(p = 0.023)、EM组与HM组(p = 0.006)以及MM组与HM组(p = 0.03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心凹周围象限,EM组与MM组(p = 0.017)、EM组与HM组(p = 0.002)以及LM组与HM组(p = 0.007)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颞侧象限,EM组与MM组(p = 0.009)、EM组与HM组(p = 0.002)、LM组与MM组(p = 0.025)、LM组与HM组(p = 0.003)以及MM组与HM组(p = 0.026)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上侧象限,EM组与MM组(p = 0.011)、EM组与HM组(p = 0.003)、LM组与MM组(p = 0.034)以及LM组与HM组(p = 0.009)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高度近视组的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尤其在颞侧象限,平均差异为16.7 ± 3.2 µm(p < 0.001)。
4. 结果的意义
研究表明,随着近视进展,视网膜的结构和血管变化逐渐显著,尤其是在中度和高度近视之间。深层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与近视严重程度之间的强相关性表明,它们可以作为通过OCTA成像监测近视进展的可靠生物标志物。
结论
本研究通过OCTA技术,全面分析了近视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和厚度的象限特异性变化。研究发现,深层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在近视进展中表现出显著变化,尤其是在高度近视患者中。这些发现为近视的早期诊断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变化的时间顺序,以及其在近视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近视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和厚度的象限特异性变化,揭示了深层血管密度在近视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2. 方法创新:利用OCTA技术实现了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视网膜微血管成像,并结合手动调整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3. 研究意义:为近视的早期诊断和进展监测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为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指出,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量,纳入更多年轻患者,并探索外周视网膜的微血管变化,以更全面地了解近视进展中的血管和结构重塑机制。此外,结合多模态成像技术和分子分析,可能会进一步揭示近视进展的潜在机制。
以上是对该研究的全面报告,涵盖了研究的背景、方法、结果、结论及其科学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