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fengtianxuan使用楔形非线性晶体的纠缠光子对源

期刊:optical materialsDOI:10.1016/j.optmat.2023.114441

基于楔形非线性晶体的纠缠光子对源研究

本文由Tianxuan Feng、Shuyuan Zhang、Tong Wu、Zhiying Song及通讯作者Lijing Li(隶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发表于期刊《Optical Materials》第145卷(2023年),文章编号114441,于2023年10月4上线。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为量子光学与非线性光学,聚焦于纠缠光子对源的制备技术。纠缠光子对是量子通信、传感和计算的核心资源,其制备主要通过自发参量下转换(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Conversion, SPDC)在块状非线性晶体中实现。然而,传统方法中晶体的双折射走离效应(birefringence walk-off)会导致信号光与闲频光传播方向分离,降低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案——利用楔形非线性晶体补偿走离效应,旨在提升纠缠光子对的产量和纠缠度。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理论建模与晶体设计

    • SPDC过程分析:通过能量守恒((\omega_p = \omega_s + \omega_i))和动量守恒((\mathbf{k}_p = \mathbf{k}_s + \mathbf{k}_i))原理,推导了II类硼酸钡(BBO)晶体中光锥相交的条件。
    • 楔形结构优化:通过几何光学与晶体光学理论,计算了补偿走离所需的最佳楔角 (\psi = 4.1^\circ),并建立晶体切割角 (\beta = 42.3^\circ) 与楔角的数学关系(式3)。
  2. 实验系统搭建

    • 光源与光路:采用波长为405 nm的连续激光泵浦,经半波片(HWP)和偏振分束器(PBS)筛选垂直偏振分量,通过带通滤波器(BF)和孔径光阑优化光束质量。
    • 晶体与探测:对比传统长方体BBO晶体与楔形晶体(中心厚度3.0 mm),使用二向色镜(DM)和长通滤波器(LF)滤除泵浦光,通过偏振分析仪(PA)和单光子计数器(SPCM)检测810 nm纠缠光子对。
    • 数据采集:采用时间标记仪记录符合计数,通过计算机分析符合曲线和纠缠可见度。
  3. 关键创新技术

    • 楔形晶体加工:通过精确切割晶体前端面形成小角度斜面,抵消e光与o光的走离角(理论值 (\alpha = -4.1^\circ))。
    • 泵浦光束调控:实验验证了光束直径对纠缠质量的影响,发现1.5 mm直径时可见度最优(98.1%)。

主要结果

  1. 纠缠质量提升

    • 与传统晶体相比,楔形晶体的单光子计数率提高6%,符合计数率提升5%,纠缠可见度达 (98.3 \pm 0.5\%)(扣除背景后)。
    • 贝尔不等式测试结果 (|S| = 2.563 \pm 0.017),显著超越经典极限((S| \leq 2)),证实高强度纠缠态生成。
  2. 参数优化验证

    • 泵浦光束直径表明,1.5 mm时可见度与计数率达到平衡,进一步增大直径会因光锥过厚降低相干性(图4)。
    • 对比倾斜长方体晶体(4.1°)发现,虽可提升光子数但无法解决光程差异问题,验证了楔形结构的必要性。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意义

    • 首次通过楔形晶体结构有效补偿双折射走离,为SPDC过程的光路设计提供新范式。
    • 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的结合,揭示了晶体几何参数与纠缠特性的定量关系。
  2. 应用前景

    • 该方案可直接集成于现有量子系统,适用于量子密钥分发、 ghost imaging(鬼成像)等领域。
    • 低泵浦功率(40 mW)下实现高性能纠缠源,为高功率场景(如多光子纠缠)提供优化方向。

研究亮点

  • 方法创新:楔形晶体设计突破了传统长方体晶体的物理限制,无需复杂光路调整即可优化纠缠质量。
  • 高实用性:实验系统兼容常规光学元件,稳定性高,便于工业化推广。
  • 场景适用性:方案可拓展至其他非线性晶体(如KDP)和纠缠自由度(如轨道角动量)。

补充说明

作者团队特别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明杰教授的指导,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00601)支持。数据可依据需求公开无利益冲突声明。该成果为《Optical Materials》2023年高影响力研究之一。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