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数智赋能高等教育新质发展:gai 技术时代的教师新作为

期刊:电化教育研究DOI:10.13811/j.cnki.eer.2024.06.001

类型b:

祝智庭、金志杰、戴岭、姜浩哲等作者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育学部以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该论文于2024年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期刊上,主题为“数智赋能高等教育新质发展:gai技术时代的教师新作为”。论文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技术时代高等教育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新质发展,特别是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新角色与新素养。

首先,论文指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是科技创新和新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承担数字化转型的龙头角色,推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论文强调,新质人才是指具有跨界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能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机构需通过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论文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价值论和本体论五个哲学视角,分析了高校新质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在认识论层面,数智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动态化、个性化、互动性和跨界融合的方向发展。方法论层面,论文强调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协同实践,通过数字孪生、认知智能等技术革新教育模式,实现智慧育人。实践论层面,论文提出“方法重于技术”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项目学习和跨学科合作优化教育实践。价值论层面,论文指出数智技术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本体论层面,论文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确保技术应用强化而非压制教育的人文精神。

第三,论文详细探讨了高校教师在GAI技术时代的新质素养。高校教师需具备熟练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研究能力。论文还提出了高校教师新质素养的培养路径,包括利用GAI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增加国际视野元素等。教师的高意识学习能力被认为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

第四,论文提出了转向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必要性。面对全球性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强调跨界、合作与设计思维,鼓励教师跳出传统教学框架,采用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理念、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方式以及设计创造的思维来优化教学。论文指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要求教育系统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尊重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学生,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第五,论文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新质发展的四条建议。一是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走向新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广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模式。二是建设高校数智赋能新质教育领导力,通过数字治理体系转型、领导角色转变、校企合作与交流以及有效的评估机制,提升高校领导团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三是赋能高校新质教育的开放创新范式,通过构建全球性的知识共享与合作网络、建设跨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引进与培养数字化教师队伍、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促进知识的自由流动与创新思维的碰撞。四是构建数智社会文化综合治理新框架,通过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以及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新质教育的发展。

最后,论文强调了高等教育在数智时代的重要使命。面对全球产业加速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高等教育需立足全球视野,通过跨领域协同合作,融合集体智慧,发挥数智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创潜力,开创公平、卓越、可持续的数智化时代。

这篇论文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在GAI技术时代的数字化转型路径,还详细探讨了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新角色与新素养,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建议。论文的贡献在于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帮助其在数智时代实现新质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新质人才。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