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小指对掌运动增强机械手的抓取功能

期刊: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DOI:10.1109/LRA.2024.3358084

类型a:这篇文档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Renghao Liang、Qifeng Zhang、Wenlin Yang、Lili Li和Bo He。其中,Renghao Liang和Wenlin Yang隶属于广东省智能无人系统研究所(Guangdong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Unmanned System),Qifeng Zhang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Shenyang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ili Li隶属于深圳技术大学(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而Bo He则隶属于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该研究发表于《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快报)2024年第9卷第4期。


学术背景
这项研究属于机器人学与康复医学领域,旨在探索小指对掌运动(opposition movement of the little finger)在机械手抓取功能中的作用。由于中风或脊髓损伤导致的手部神经运动障碍是全球最常见的残疾之一,而手部康复训练是恢复运动功能的最佳方法。然而,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只有少数患者能够接受溶栓治疗。因此,许多手部外骨骼设备被开发出来,以帮助患者进行功能性抓取任务的康复训练。尽管如此,现有的手部外骨骼设计大多仅关注拇指对掌运动,而忽略了小指对掌运动的重要性。手掌的变形能力,尤其是小指对掌运动,可能显著提升抓取稳定性和力量。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建模、实验验证和外骨骼设计,探讨小指对掌运动在手部抓取功能中的关键作用,并为高性能机械手和手功能康复策略提供新的见解。


详细研究流程
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手掌对掌运动的生物力学建模
    研究首先基于手掌解剖结构和横弓(transverse arch)功能建立了手掌对掌运动的运动学模型。手掌被视为一个变刚度弹性连续体(variable stiffness elastic continuum),并利用弹性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抓取过程中模型的势能变化。模型假设手掌在食指和中指掌骨连接点处与腕骨刚性连接,其他手指掌骨视为无约束。通过弹簧组模拟拇指对掌肌(opponens pollicis)和小指对掌肌(opponens digiti minimi)的作用,研究手掌在对掌运动中的变形特性。

  2. 手掌驱动策略的优化
    基于上述模型,研究提出了一种集成手掌驱动策略(integrated palm-driven strategy),并通过实验测量手掌变形特性以优化驱动点位置。实验使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记录手掌在抓取过程中的变形数据。受试者从手掌伸展状态开始缓慢弯曲手指,直到稳定抓取直径为25毫米的圆柱形物体。实验结果表明,拇指掌指关节(MCP joint)和小指掌指关节的运动轨迹在同一平面内,这为手掌变形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3. 手掌驱动外骨骼的设计与制造
    研究设计并制造了一款手掌驱动外骨骼,该设备能够同时驱动拇指和小指的对掌运动。外骨骼采用铝制连杆结构,结合橡胶板作为柔性底板。手掌驱动机制由两个移动连杆和一个固定板组成,连杆两端分别连接拇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通过不同刚度的扭转弹簧控制拇指和小指对掌运动的顺序。

  4. 抓取性能对比实验
    最后,研究通过抓取实验验证手掌驱动策略的有效性。实验使用合成海绵手代替人手,以避免人为力干扰。实验平台包括一个安装有张力传感器的可调支架,用于记录抓取过程中施加在圆柱形物体上的摩擦力。实验测试了三种不同直径的圆柱形物体(40毫米、70毫米和100毫米),并比较了有无小指对掌运动参与时的抓取力。


主要研究结果
1. 手掌变形特性
实验结果显示,拇指和小指掌指关节的运动轨迹在同一平面内,手掌变形主要沿拇指和小指掌指关节连线方向发生。这一发现为手掌驱动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抓取力提升
    抓取实验结果表明,当小指对掌运动参与时,手掌的整体抓取力显著增加。例如,在抓取直径为70毫米的圆柱形物体时,未参与手掌驱动的最大张力约为4牛顿,而参与手掌驱动后,最大张力达到10牛顿,抓取力提升了200%以上。

  2. 手掌驱动机制的有效性
    通过优化手掌驱动点位置和设计合理的驱动策略,手掌驱动外骨骼能够显著增强抓取性能。实验还证明,手掌驱动机制不仅提高了抓取稳定性,还增强了抓取强度。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证实了小指对掌运动在维持手部抓取稳定性和增强抓取力量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手功能康复和高性能机械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手掌驱动外骨骼的独特设计使其在重量和功能性上优于现有设备,尤其适用于需要高强度抓取的应用场景。此外,手掌驱动机制的研究为未来手部外骨骼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在个性化康复设备开发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
小指对掌运动显著提升了手部抓取功能,尤其是在抓取圆形物体时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力量。

  1. 创新方法
    研究首次提出了手掌作为变刚度弹性连续体的生物力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2. 特殊目标
    本研究专注于手掌横弓方向的运动功能,填补了现有研究中对手掌变形能力探索的空白。


其他有价值内容
研究还讨论了手掌驱动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例如机械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为更轻便紧凑的形式,以及需要设计更成熟的控制方案(如肌电图控制)。此外,研究强调了临床数据收集的重要性,以评估手掌驱动设备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实际效果。这些讨论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