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性别酷儿衣橱:通过情感与风格的体现性叙事挑战性别二元论

期刊:fashion theoryDOI:10.1080/1362704x.2024.2357320

这篇文献属于类型a,以下是根据文献生成的学术报告:


这项研究由 Sara Lara Marquez-Gallardo 和 Ariadna Rovira-Lorente 完成,分别隶属于英国莱斯特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以及可持续设计与时尚领域的相关机构。文章发表于学术期刊 *Fashion Theory*(Vol. 28, Issue 4, pp. 437–460),在线发表时间为2024年6月4日。这项研究标题为 *In Genderqueer Closets: Challenging Gender Binarism Through Embodied Narratives of Affect and Style*。

学术背景

本文主要涉及时尚研究(Fashion Studies)以及酷儿理论(Queer Theory)领域,重点探讨性别流动性(Gender Fluidity)和非二元性别(Gender Non-Binary)在时尚中的表现与意义。研究聚焦的背景是:尽管性别流动的时尚表达近年来日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在伦敦这样的全球时尚中心,学界在该领域的系统化研究仍然匮乏,尤其是关于非二元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及情感体验的讨论。过去的时尚研究主要服务于营销视角或固定身份群体(如跨性别者、同性恋者),而对于跨越性别边界的非二元个体如何通过日常穿搭和风格实践体现自我表达及情感体验,依然未被充分探讨。为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研究问题:非二元个体如何通过穿搭的组合反映自身的情感状态与身份认同?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聚焦非二元个体如何通过风格和衣橱实践挑战传统性别二元论(Gender Binarism),运用酷儿理论中的“衣橱”(Closet)隐喻,将衣橱视为反映性别表达和情感互动的空间。同时,研究还以空间理论和政治维度探讨了时尚表达中的情感和身份意义。


研究流程

1.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以伦敦的 13 位“千禧一代”(1981-1996年出生)非二元个体为研究对象,结合了深入访谈和 Instagram 内容分析,从而全面揭示研究对象的日常风格实践与情感体验。

  1. 深入访谈:参与者被从作者个人圈层以及滚雪球法(Snowballing Technique)中招募。访谈过程以半结构化和开放式方式进行,每次时长介于 45 分钟至 2 小时之间。研究者确保隐私保护,并使用化名来记录内容。
  2. 社交媒体内容分析:通过分析参与者的 Instagram 帐号,研究者观察其风格呈现方式,包括搭配细节、衣饰选择,以及与照片相关的文本描述。
  3. 理论基础:研究整合了酷儿理论中的“衣橱隐喻”(Closet Metaphor,Sedgwick, 1991)以及”穿衣实践”(Embodied Dress Practices)理论,结合情感理论及空间理论(Ruggerone, 2006)。

2. 数据分析:

  1. 质性分析:研究者根据访谈记录和社交媒体内容,运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识别出与非二元风格实践相关的主题和情感状态。核心主题包括“自我认同”(Self-Identification)和“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
  2. 三角验证:通过访谈数据与 Instagram 内容的相互参照进行交叉验证,确保结论的可靠性。

研究主要结果

自我认同(Self-Identification):衣橱实践中的内向性视角

研究显示,非二元个体在日常风格实践中通过清理、选择和搭配衣物来表达自我的多样化性别身份。在不认同的性别符号衣物(例如裙子或带有强烈性别标签的色彩和款式)被摆脱的同时,参与者下意识通过强调宽松结构、无性别特色的服饰来构建舒适感与性别认同:

  • 有参与者表示偏向“过大宽松的衣服”,因为这能够“隐藏身体的性别特征”,避免与社会对于性别的典型期望发生冲突。
  • 另有参与者描述了通过性别确认(Gender Affirmation)手术后,感觉能够更加自由地尝试未曾探索过的“柔美”风格,比如穿粉红色上衣或展示胸部手术的疤痕。

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外向性视角与政治抗争

非二元个体的穿搭风格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他们通过“醒目的反差”(Bold Contrast)打破传统性别规范,创作出混合阳刚与阴柔元素的衣饰风格“惊艳旁人”。例如:

  • 一位参与者在 Instagram 上展示自己穿着传统男性风格的马甲,搭配具有女性象征的露脐设计,并标注出自己的性别流动性。
  • 大多数参与者强调使用约定俗成的性别符号服饰,如鱼网袜、花纹裙,或者结合阳刚肌肉线条,从而令性别边界模糊。正如一名受访者所言:“非二元的意义正是打破传统期望,向他人展示性别的不确定性。”

空间意识(Spatialities):风格表达与特定环境的张力

该研究还展示了非二元个体根据场所灵活调整性别表达的多面性。参与者报告在酷儿派对或婚礼场合可以“加码”(Toning Up)其风格,以拥抱高度表达的性别形式,如穿着紧身衣、制服或夸张裁剪的裙装。但相较之下,在主流社会或职场,他们通常选择“降调”(Toning Down),用更具中性风格的服饰保护自身以避免被暴露于社会性别偏见的目光下。

  • 在安全因素的影响下,“显示较少的皮肤”或“选择更保守的衣物”是普遍策略,例如为了避免被物化(Objectification)。
  • 有的参与者将高街(High-Street)服饰购物视为“压抑的体验”,而更青睐于在无性别标签的二手店选购服饰以减轻性别焦虑。

研究结论与价值

本研究通过非二元个体的风格实践与情感交互,深入探讨时尚作为身份认同与变形(Becoming)的表现方式。研究为时尚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结合酷儿理论与情感研究,拓展了这一领域对流动性与多样性性别表达的理解。

科学价值方面:研究揭示了非二元个体如何通过衣橱塑造展现身份的方式,以应对主流文化的性别期待,与此同时创造出抗议性别规范的美学抗争。这为未来更加包容性的时尚设计及商业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际应用价值方面:通过分析非二元个体的衣着偏好与日常选择,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对时尚行业深挖多元消费者需求具有启示意义,也为社会推动性别流动性文化的认可提供了实证支持。


研究亮点

  1. 研究群体新颖:关注非二元个体日常风格实践及其情感状态,而不仅限于过往研究中的性别二元群体或显性跨性别个体。
  2. 交叉学科框架:以情感理论和酷儿理论为基础,为服装设计和身份构建研究提供丰富视角。
  3. 极具现实意义:重点探讨主流社会中性别不符合个体的生活在职场及日常情境中的时尚折衷策略,为普及多元文化与丰富社会性别生态提供参考。

伦理与支持声明

研究已通过 De Montfort University 的伦理审批(ID:555998),并获得 Enhancing Research Culture Award 资助;研究者与受访群体在访谈过程中以尊重与信任为前提,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与严谨性。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