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ella,来自罗马大学(Sapienza Università di Roma),于2022年在期刊*enthymema*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l paratesto del romanzo web in Cina: il caso Punto di Partenza》的论文。该论文探讨了中国网络文学中的“副文本”现象,特别是以“起点中文网”为案例的研究。网络文学在过去二十年间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在线平台上发布的连载小说。本文通过Gérard Genette的副文本理论,分析了网络小说中的副文本内容,特别是“作品相关”部分,探讨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及其对文学创作和消费的影响。
论文背景与目的
网络文学(wangluo wenxue)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文化机构,还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和阅读空间。网络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其互动性,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小说中的副文本内容,揭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策略,并探讨虚拟社区在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中的核心作用。
主要内容与观点
1. 网络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网络文学主要由业余作者在论坛上发布,内容涵盖诗歌、日记、先锋文学和类型小说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商业化,特别是起点中文网等平台引入了“免费+付费”的商业模式,使得网络小说的连载成为一种主流形式。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不仅改变了作者的创作方式,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起点中文网的角色
起点中文网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平台之一,成立于2002年,最初由一群幻想文学爱好者创建。2004年,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收购了该平台,并开始推行商业化策略。起点中文网专注于类型小说,特别是幻想类小说,如仙侠(xianxia)小说。平台通过分类、排行榜和读者评价等方式,帮助读者选择作品,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了与读者互动的机会。
副文本在网络文学中的作用
副文本(paratext)是Genette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围绕文本的附加信息,如前言、后记、封面等。在网络文学中,副文本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作品简介、作者公告、读者评论等。本文特别关注了“作品相关”部分,这是作者在小说正文之前发布的信息空间,用于与读者沟通。通过分析这一部分的内容,作者揭示了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策略。
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在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与传统文学不同。作者不仅通过发布小说与读者互动,还会在“作品相关”部分发布公告、解释情节、回应读者评论等。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也影响了小说的创作过程。例如,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调整情节,甚至将读者的创作纳入小说的副文本中。
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与制度化
随着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越来越多的作者通过签约平台获得经济收益,网络文学也逐渐被官方认可。2007年,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会,标志着网络文学开始进入主流文学体系。此后,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逐渐规范化,部分网络作家甚至进入了官方文学机构。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网络文学中的副文本现象,揭示了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并探讨了虚拟社区在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中的核心作用。研究不仅丰富了Genette的副文本理论,还为理解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文还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与制度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研究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亮点与创新
本文的亮点在于其结合了文学理论与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网络文学平台和作品,揭示了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策略。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网络文学中副文本的新形式,如“作品相关”部分,为副文本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案例。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关注了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与制度化过程,为理解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