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科学综述论文。以下是对该文档的详细介绍:
本文由Jecko Thachil、Giuseppe Lippi和Emmanuel J. Favaloro共同撰写,发表在《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Methods and Protocols》一书中,属于《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系列的第1646卷,由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于2017年出版。本文的主题是D-二聚体(D-dimer)检测的实验室方面及当前问题,旨在探讨D-二聚体检测的基本生理学、常规评估方法、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商业化免疫测定方法的标准化需求。
1. D-二聚体检测的背景与重要性
D-二聚体检测已成为凝血测试中最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尤其是在排除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临床场景中。通过适当的D-二聚体检测,显著减少了放射学检查的次数。此外,D-二聚体检测在系统性凝血障碍(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的诊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对D-二聚体检测技术问题的理解不足,广泛使用该检测也引发了一些担忧。本文旨在探讨D-二聚体形成的基本生理学、常规评估方法、当前问题以及商业化免疫测定方法的标准化需求。
2. D-二聚体的定义与形成过程
D-二聚体是纤溶酶介导的交叉连接纤维蛋白降解的最终产物。为了理解D-二聚体的形成过程,本文回顾了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其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由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原是最丰富的凝血蛋白,具有对称结构,由三对多肽链(aα-、bβ-和γ-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经过多步激活,最终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纤维。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和非交联纤维蛋白,生成不同的片段,最终形成D-二聚体。
3. D-二聚体检测的必要性
止血系统是一个调节良好且协调的机制,凝血和纤溶过程之间的平衡维持了血液循环。D-二聚体检测通过测量这些途径生成的产物浓度,有助于评估止血平衡。然而,早期检测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方法存在局限性,例如只能使用血清样本,且容易受到干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使用血浆进行检测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4. D-二聚体检测的发展
Gaffney首次将在体外通过纤溶酶消化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的片段称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商业化。最初的检测方法基于乳胶珠包被的D-二聚体抗体,通过肉眼观察凝集反应进行评分。随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凝集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D-二聚体检测的进步。目前,已有近30种不同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用于临床,主要分为ELISA和凝集法两大类。
5. 当前D-二聚体检测的局限性
尽管D-二聚体检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异,ELISA法的敏感性接近100%,而乳胶凝集法的敏感性较低(80-90%)。其次,不同检测方法的阈值不同,导致结果解释的复杂性。此外,D-二聚体检测的标准化问题也亟待解决,不同检测方法的校准标准和报告单位(如纤维蛋白原等效单位FEU和D-二聚体单位DDU)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结果解读错误。
6.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在多种临床场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包括排除低临床概率的静脉血栓栓塞、评估血栓复发风险、诊断和管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预测和监测严重感染和脓毒症患者的血栓并发症等。然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老年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通常较高,需要采用年龄调整的阈值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7. D-二聚体检测的标准化与协调
鉴于D-二聚体检测的广泛应用和现有方法的多样性,标准化或协调化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的科学标准化委员会正在努力开发国际参考材料,以促进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可比性。然而,由于D-二聚体是复杂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混合物,标准化难度较大。因此,协调化(即通过转换因子将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转换为共同尺度)被认为是一种更可行的解决方案。
8. 结论与未来展望
D-二聚体检测已成为临床中常用的凝血测试,尤其在排除静脉血栓栓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检测方法的多样性和标准化不足,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开发更可靠的检测方法,推动标准化和协调化进程,以提高D-二聚体检测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全面回顾了D-二聚体检测的基本生理学、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为临床医生和实验室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通过探讨D-二聚体检测的标准化需求,本文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临床应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