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老子文本与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

期刊:religionsDOI:10.3390/rel13121177

本文由Sana Hadhri、Zixiao Liu和Zhiyong Wu共同撰写,他们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文章于2022年12月2日发表在期刊《Religions》上,题目为《The Dissemination of Laozi’s Text and Thought in the Arab World》。该文探讨了《道德经》及其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历程及其影响,旨在打破对阿拉伯文化的刻板印象,并为中阿文明交流史提供新的视角。

主要观点一:《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历程

文章指出,《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6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基于间接翻译,即从德语、英语和法语等非中文版本翻译成阿拉伯语。1966年,第一本阿拉伯语《道德经》译本在埃及出版,译者为Abdul Ghaffar Makawi,译自德国汉学家Günther Debon的德语版本。此后,阿拉伯世界的《道德经》译本逐渐增多,但大多依赖英语或法语版本。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今,随着中埃经济合作的深化,阿拉伯汉学家开始直接从中文翻译《道德经》。2005年,埃及国家翻译中心出版了Mohsen Farjani翻译的《道德经》,这是第一本直接从中文翻译的阿拉伯语版本。此后,《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进入高潮,截至2020年,已有19个阿拉伯语译本、16篇相关研究论文和19部其他研究著作。

主要观点二:《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受欢迎的原因

文章分析了《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受欢迎的三个主要原因。首先,《道德经》对读者具有积极的心理影响,其思想具有“治愈”功能,尤其在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阿拉伯读者特别关注老子“顺其自然”的理念,认为它能够帮助人们应对现代文明中的问题。其次,阿拉伯文化中的苏菲主义(Sufism)与道家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通过非理性的直接领悟来把握世界,倡导回归自然和追求自由。这种相似性为《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提供了文化基础。第三,随着埃及大学中文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埃及学者开始研究和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这为《道德经》的传播提供了学术支持。

主要观点三:《道德经》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对阿拉伯学者和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20世纪初,阿拉伯学者就通过其他语言的译本了解到老子的思想。黎巴嫩作家Mikhail Naima在1932年的文章中引用了《道德经》的段落,表达了对老子思想的钦佩。阿拉伯诗人Gibran Khalil Gibran也深受老子影响,认为老子和孔子应位列世界顶级哲学家之列。此外,阿拉伯学者Hadi Al-Alawi在研究中国哲学时,特别关注道家思想,并将其与苏菲主义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精神上具有共通性。

主要观点四:《道德经》传播的特点与意义

文章总结了《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传播的三个主要特点。首先,中阿两国两千多年的友好交流历史为《道德经》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其次,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等语言在《道德经》的翻译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早期传播阶段。第三,苏菲主义与道家思想在历史上虽无直接联系,但两者在思想和实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为跨历史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文章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首次系统梳理了《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历程,揭示了其在中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不仅打破了外界对阿拉伯文化的刻板印象,还为中阿文明交流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此外,文章强调了《道德经》在现代文明中的现实意义,认为其思想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精神困境。通过对《道德经》传播历程的分析,本文为中阿文化对话和互鉴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亮点与创新

本文的亮点在于首次全面梳理了《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历程,并结合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多维度因素,深入分析了其受欢迎的原因及影响。文章还特别强调了苏菲主义与道家思想的相似性,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文通过对大量阿拉伯语译本和研究文献的分析,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