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该研究由Michael O. Jones和Matthew R. Bate共同完成,他们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的物理与天文学院。研究发表于2018年5月15日的《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dependence of stellar properties on initial cloud density”。
这项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是恒星形成(star formation),特别是恒星性质与分子云初始密度之间的关系。恒星形成理论需要解释恒星系统的性质及其在更大星团中的行为,包括恒星初始质量函数(IMF, Initial Mass Function)、恒星形成率、双星与多星系统的比例等。尽管IMF是许多研究的焦点,但其他统计性质也需要被解释。
此前的研究表明,恒星的特征质量(characteristic stellar mass)与分子云的初始密度有关,尤其是与热金斯质量(thermal Jeans mass)的关系。然而,这些研究通常使用大吸积半径的“sink粒子”来模拟恒星,这抑制了低质量恒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s)的形成,并掩盖了大多数双星和盘的性质。本研究通过辐射流体动力学模拟,解决了碎片化的不透明度极限(opacity limit for fragmentation),能够更准确地研究恒星和双星系统的性质。
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模拟不同初始密度的分子云的引力坍缩,探讨恒星性质对初始密度的依赖性,特别是特征质量与密度的关系。此外,研究还旨在将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解释低密度星形成区域(如金牛座-御夫座区域)中太阳型恒星数量过多的现象。
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模拟设置
研究使用了一个名为SPHNG的三维平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代码,该代码经过修改以支持辐射流体动力学(radiation hydrodynamics)计算。模拟中使用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考虑了分子氢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度,以及氢和氦的电离过程。辐射传输采用双温度(气体和辐射)模型,并使用通量限制扩散近似(flux-limited diffusion approximation)来模拟辐射传输。
初始条件
研究模拟了三个湍流、均匀密度的气体云,其初始密度分别相差10倍和100倍。每个云的初始温度为10.3 K,初始质量均为500太阳质量(M☉),但半径分别为0.188 pc、0.404 pc和0.870 pc。每个云的初始密度分别为1.2 × 10⁻¹⁹ g/cm³、1.2 × 10⁻²⁰ g/cm³和1.2 × 10⁻²¹ g/cm³。
模拟运行
模拟运行了1.2个初始自由落体时间(free-fall time),分别生成了474、233和87颗恒星和褐矮星。研究使用sink粒子来模拟恒星形成,吸积半径为0.5 au。sink粒子会吸收进入吸积半径的SPH粒子,并通过合并来模拟年轻原恒星的相互作用。
数据分析
研究分析了每个星团的密度和温度结构、质量函数以及多星系统的性质。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模拟的结果,研究探讨了特征质量与初始密度的关系,并将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如Chabrier 2005的IMF参数化)进行了对比。
特征质量与密度的关系
研究发现,特征质量(mc)与初始密度(ρ)的关系较弱,约为mc ∝ ρ⁻¹/⁵。这一结果与热金斯质量的强依赖性(mj ∝ ρ⁻¹/²)形成对比,表明辐射反馈(radiative feedback)减弱了特征质量对密度的依赖性。
质量函数的变化
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低质量恒星的数量增加,而中等质量恒星的数量减少。0.188 pc的模拟产生了过多的低质量恒星和褐矮星,而0.870 pc的模拟则产生了过多的中等质量恒星。0.404 pc的模拟结果与Chabrier (2005)的IMF参数化吻合较好。
多星系统性质
多星系统的性质在不同密度的模拟中没有显著变化。所有模拟都表现出与银河系恒星种群一致的多星系统性质,但太阳型恒星的多星比例高于观测值,这可能与年轻恒星的多星比例较高有关。
与观测的比较
低密度的0.870 pc模拟与金牛座-御夫座星形成区域的结构相似,并产生了类似的恒星质量分布,即太阳型恒星数量过多。这表明,金牛座-御夫座区域中太阳型恒星的过剩可能是由于其低密度环境。
研究通过辐射流体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恒星特征质量与分子云初始密度的弱依赖性(mc ∝ ρ⁻¹/⁵),并解释了低密度星形成区域中太阳型恒星数量过多的现象。研究结果支持了辐射反馈在恒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理解IMF的普遍性提供了新的见解。
重要发现
研究发现,特征质量与初始密度的关系较弱,这与热金斯质量的强依赖性形成对比。此外,低密度模拟与金牛座-御夫座区域的观测结果相似,解释了该区域中太阳型恒星数量过多的现象。
方法创新
研究使用了辐射流体动力学模拟,解决了碎片化的不透明度极限,能够更准确地研究恒星和双星系统的性质。此外,研究还使用了sink粒子来模拟恒星形成,吸积半径为0.5 au。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研究模拟了三个初始密度相差100倍的分子云,生成了大量恒星和褐矮星,为统计分析提供了足够的数据。
研究还探讨了多星系统的性质,发现其在不同密度的模拟中没有显著变化,并与银河系恒星种群的观测结果一致。此外,研究还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即进一步改进辐射反馈模型,以更准确地模拟恒星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