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科学综述文章。以下是针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期刊信息
本文由Devika Tayal、Prerna Jain和Binita Goswami共同撰写。Devika Tayal来自印度国家结核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的生物化学系,Prerna Jain也来自同一机构,而Binita Goswami则隶属于印度新德里的Maulana Azad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本文发表于《Hormone Molecular Biology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于2024年5月9日在线发表。
主题与背景
本文的主题是探讨D-二聚体(D-dimer)作为一种多功能分子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独特标志物,其生成涉及凝血酶、因子XIIIa和纤溶酶的酶促反应。D-二聚体不仅在血管内外的生理过程中(如止血、血栓形成和组织修复)发挥作用,还在多种病理条件下表现出异常水平。本文旨在通过综述D-二聚体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在多种疾病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为医疗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视角。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D-二聚体的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其分子结构由凝血酶、因子XIIIa和纤溶酶共同作用形成。D-二聚体的生成反映了纤维蛋白的周转率,其血浆水平可用于评估纤溶状态。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进一步激活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如IL-6和IL-1)的产生增加。本文详细描述了D-二聚体的生成过程及其在凝血和纤溶中的关键作用。
D-二聚体在生理条件下的变化
D-二聚体水平在多种生理条件下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妊娠期间,由于胎盘发育过程中凝血/纤溶系统的持续活动,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D-二聚体浓度也会增加,这可能与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肾功能下降、隐匿性恶性肿瘤和慢性炎症有关。本文还探讨了功能受损和种族对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指出非洲人群的D-二聚体水平普遍高于欧洲或美国人群。
D-二聚体在病理条件下的应用
D-二聚体在多种病理条件下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例如,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DVT)中,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是诊断和风险分层的关键指标。此外,D-二聚体在COVID-19患者中的预后价值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其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本文还详细讨论了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动脉血栓、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恶性肿瘤、妊娠并发症、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和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
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凝血激活,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分期密切相关。本文列举了多种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肝癌、口腔癌和消化道癌症)中D-二聚体的预后价值,指出其可作为评估肿瘤进展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指标。
D-二聚体在COVID-19中的价值
COVID-19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重症COVID-19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呈正相关。因此,D-二聚体监测在COVID-19患者的疾病管理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文章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系统综述D-二聚体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在多种疾病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参考。D-二聚体作为一种多功能生物标志物,不仅在传统血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应用,还在恶性肿瘤、COVID-19等新兴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的综述有助于加深对D-二聚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亮点与创新
本文的亮点在于其全面性和深度。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D-二聚体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还结合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探讨了其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COVID-19和恶性肿瘤等新兴领域,本文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见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本文还提出了D-二聚体在种族和年龄等特定人群中的差异,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