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惠,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于2025年在《湖北社会科学》第1期发表了题为“伦理生活是如何可能的?”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探讨了现代哲学中如何回应虚无主义挑战的问题,特别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论文以苏格拉底之问与对伦理基础之阿基米德点的追问为切入点,分析了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在《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中的观点,并探讨了伦理生活的基础及其可能性。
论文首先指出,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精神本质,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使得现代世界面临如何不陷入价值虚无的基本问题。威廉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伦理学方案的批判,提出了对伦理生活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良好生活(well-being)理论,还是康德的实践理性,都无法为伦理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威廉斯强调,伦理生活的基础不应依赖于抽象的形而上学原则,而应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审思来构建。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石惠详细阐述了威廉斯对伦理与科学的区分。威廉斯认为,科学研究理想上应该会同于一个答案,即“物之是其所是”(being as being),而伦理领域则无法达到这种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威廉斯提出了“会同”(convergence)的概念,认为伦理的客观性不同于科学的客观性,伦理的会同建立在厚实的伦理概念(thick concept)之上,这些概念本身是事实性和评价性的结合。威廉斯通过构造超级传统社会(super-traditional society)来说明,只有在高度同质、极少进行一般反思的社会中,伦理知识才可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会同。
第三部分,石惠讨论了威廉斯对相对主义的分析。威廉斯区分了几种相对主义概念,包括“当下即是的相对主义”(instant relativism)、严格关系型相对主义、实际对抗型相对主义和名义对抗型相对主义。威廉斯认为,伦理反思并不必然摧毁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与评价,伦理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建构。他提出了“远距离相对主义”(distant relativism)的概念,认为只有在两种信念—态度系统相距较近时,它们才能成为真实的选项。威廉斯强调,反思和评价在伦理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伦理基础不来自外部实在,而来自人类内部的创造。
在结论部分,石惠总结了威廉斯的观点,认为威廉斯在伦理与科学的区分上并未完全成功,但他对反思与知识的讨论、对相对主义的分析以及对信心论的建构,为回应虚无主义困境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思考。威廉斯通过区分科学与伦理,试图说明伦理即使无法在科学意义上达到客观性,但仍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被建构起来。石惠指出,威廉斯的观点为现代伦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相遇使得相对主义成为反思的契机,而非走向虚无的动机。
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 1. 虚无主义与现代伦理挑战: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精神本质,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使得现代世界面临如何不陷入价值虚无的基本问题。威廉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伦理学方案的批判,提出了对伦理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伦理与科学的区分:威廉斯认为,科学研究理想上应该会同于一个答案,即“物之是其所是”,而伦理领域则无法达到这种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他提出了“会同”的概念,认为伦理的客观性不同于科学的客观性。 3. 厚实的伦理概念:威廉斯认为,伦理的会同建立在厚实的伦理概念之上,这些概念本身是事实性和评价性的结合。他通过构造超级传统社会来说明,只有在高度同质、极少进行一般反思的社会中,伦理知识才可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会同。 4. 相对主义的分析:威廉斯区分了几种相对主义概念,包括“当下即是的相对主义”、严格关系型相对主义、实际对抗型相对主义和名义对抗型相对主义。他认为,伦理反思并不必然摧毁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与评价,伦理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建构。 5. 远距离相对主义:威廉斯提出了“远距离相对主义”的概念,认为只有在两种信念—态度系统相距较近时,它们才能成为真实的选项。他强调,反思和评价在伦理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伦理基础不来自外部实在,而来自人类内部的创造。
论文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威廉斯观点的深入分析,为现代伦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相遇使得相对主义成为反思的契机,而非走向虚无的动机。威廉斯的观点为回应虚无主义困境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思考,特别是在伦理与科学的区分、反思与知识的讨论、相对主义的分析以及信心论的建构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