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类型b,是一篇学术论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基于人机协同智能视角。以下是对该论文的详细介绍:
作者与机构
本文由戴云和杨绪辉撰写,两位作者均来自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戴云是副研究员,同时也是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德育研究;杨绪辉是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本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30期。
论文主题
本文围绕“AI+教育”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展开,探讨了人机协同智能如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文章通过分析人机协同智能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机协同智能如何促进教师成长,提出了构建人机双向赋能、情理交互和架构链接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主要观点与论据
人机协同智能的内涵与构成
文章首先对智能的定义进行了梳理,从智力理论到多元智能理论,再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特征,逐步引出人机协同智能的概念。人机协同智能由认知智能、情意智能和创生智能三部分构成。认知智能基于大数据分析,情意智能涉及情感和意志,创生智能则强调创造性生成。人类智能在情意和创生方面具有优势,而机器智能在认知方面表现突出。人机协同智能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协同与互补。
教师专业发展为何需要人机协同智能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对人机协同智能的需求:
人机协同智能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文章提出了三条具体路径: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通过人机协同智能的视角,文章不仅深化了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理解,还为未来教育生态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提出的双向赋能、情理交互和架构链接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论文的亮点
1. 理论创新:文章首次将人机协同智能理论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提出了认知、情意和创生智能的三维结构,为理解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2. 实践指导:文章提出的三条路径具有可操作性,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具体指导。
3. 跨学科融合:文章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独特价值。
本文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文,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