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b:这是一篇关于“跨语言”(translanguaging)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历史、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学术论文。作者Lucila María Pérez Fernández来自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ntabria),该论文于2024年由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出版,属于Palgrave Macmillan系列。论文的主题围绕“跨语言”这一概念展开,探讨其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实际应用。
跨语言(translanguaging)最初由Cen Williams在1996年提出,作为一种双语教育中的教学策略,旨在鼓励学生利用其双语能力来增强学习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扩展,超越了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涵盖语言、认知和社会过程的广泛框架。跨语言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单语意识形态,强调语言的流动性,认为语言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资源,个体可以根据语境、目的和受众灵活使用多种语言。
跨语言与“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有所不同。语码转换通常被视为在句子或对话中切换不同语言的行为,而跨语言则是一种更为整体和战略性的实践,涉及个体在多种语言模式(口语、书面语、视觉等)中灵活运用其全部语言资源,以增强沟通和学习效果。
论文详细探讨了跨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丝绸之路、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安达卢西亚,跨语言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帮助不同语言群体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在殖民时期,跨语言成为被殖民群体抵抗语言霸权、保持文化身份的重要工具。而在后殖民和全球化背景下,跨语言继续演变,适应新的政治、社会和技术环境。
语言政策在塑造跨语言实践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府主导的语言框架往往通过官方语言的设定影响社会的语言景观,有时会边缘化某些语言。例如,在许多非洲国家,英语或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影响着跨语言的实践。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在促进语言多样性和支持跨语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系统中的语言政策则直接影响学校中的语言选择和对语言多样性的认可,跨语言在教育中的应用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跨语言的理论基础。社会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变异和多语言现象,关注语言、文化和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认知科学则探讨了跨语言与元认知过程、认知灵活性之间的联系。心理语言学视角则关注跨语言中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特别是双语词汇处理中的认知机制。
跨语言在多元文化课堂、社区发展和专业环境中都有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跨语言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整合学生的语言资源,促进语言学习和学科理解。在社区中,跨语言有助于社会融合和文化传承。在专业环境中,跨语言在商业、医疗和法律等领域中也有重要应用,帮助专业人士更有效地与不同语言的客户和同事沟通。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跨语言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此外,跨语言在保护土著语言和少数语言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这些语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以保存和振兴。跨语言还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促进多语言教育和减少不平等方面。
这篇论文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展示了跨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和理论框架的广泛影响。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边界和单语意识形态,还为教育、社会融合、文化传承和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跨语言的理论和实践为多语言社会中的沟通、学习和身份建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这篇论文通过对跨语言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重要性。跨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实践,能够帮助个体和社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应对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差异。论文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