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沉积物通量与粒径对洪水风险的影响

期刊: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DOI:10.1002/esp.5731

该文档是一篇原创性研究论文,属于类型a。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机构
该研究由Saraswati Thapa(爱丁堡大学)、Hugh D. Sinclair(爱丁堡大学)、Maggie J. Creed(格拉斯哥大学)、Simon M. Mudd(爱丁堡大学)、Mikael Attal(爱丁堡大学)、Alistair G. L. Borthwick(爱丁堡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Bhola N. Ghimire(特里布万大学)和C. Scott Watson(利兹大学)共同完成。研究于2023年10月3日发表在期刊《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上。

学术背景
该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为水文地质学和地貌学,特别是河流沉积物输运及其对洪水风险的影响。研究背景基于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Nakkhu河,该地区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洪水强度和频率显著增加。此外,上游的滑坡和大规模采砂活动对河流形态和洪水风险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旨在通过数值模拟,探讨沉积物供应、颗粒大小分布和气候变化对河流形态和洪水淹没的影响,为洪水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数据收集与准备
- 使用Pleiades卫星影像构建了1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 收集了Nakkhu河的日流量记录、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数据以及洪水预测模型。
- 通过实地采样,获取了河流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数据,并在实验室进行筛分分析。

  1. 模型选择与设置

    • 使用CAESAR-LISFLOD模型(版本1.9j)进行模拟。该模型结合了地貌演化模型和水动力模型,能够模拟水和沉积物的输运过程。
    • 选择了Wilcock和Crowe(2003)的沉积物输运公式,因其适用于混合颗粒大小的河流系统。
    • 设置了模型的初始参数,包括曼宁粗糙度系数(Manning’s roughness coefficient)、侧向侵蚀系数(lateral erosion coefficient)等。
  2. 模型校准与验证

    • 通过20年的“预热”模拟(spin-up period),调整模型参数以达到动态平衡。
    • 比较了不同沉积物输运公式(Meyer-Peter和Müller、Einstein、Wilcock和Crowe)的模拟结果,最终选择Wilcock和Crowe公式作为最佳拟合。
    • 使用历史洪水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确保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3. 情景模拟

    • 模拟了三种不同重现期(1.2年、85年和1000年)的洪水情景。
    • 每种情景下,分别考虑了无沉积物输运和三种颗粒大小分布(观测平均值、较细和较粗)的情况。
    • 比较了不同情景下的河床剖面、横截面、洪水范围和流动深度。
  4. 数据分析与结果提取

    • 通过比较模拟前后的DEM,计算了沉积物的侵蚀和沉积体积。
    • 分析了洪水淹没面积和流动深度的变化,探讨了沉积物输运对洪水风险的影响。

主要结果
1. 沉积物输运与流量的关系
- 沉积物输运量与河流流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在0.78到0.97之间。
- 对于低重现期(1.2年)的洪水,细颗粒沉积物的输运量显著高于较粗颗粒。
- 对于高重现期(85年和1000年)的洪水,所有颗粒大小的沉积物均被大量输运,颗粒大小分布对输运量的影响减弱。

  1. 沉积物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 细颗粒沉积物在低重现期洪水中的侵蚀和沉积体积显著高于较粗颗粒。
    • 对于高重现期洪水,不同颗粒大小分布下的形态变化相似,表明极端洪水能够输运所有颗粒大小的沉积物。
    • 沉积物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导致河床高程和河道几何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输水能力。
  2. 沉积物对洪水淹没的影响

    • 在低重现期(1.2年)洪水中,沉积物输运导致洪水淹没面积增加,细颗粒沉积物的影响最为显著。
    • 对于高重现期(85年和1000年)洪水,颗粒大小分布对淹没面积的影响较小,表明极端洪水下所有颗粒大小的沉积物均被输运。
    • 沉积物输运通过改变河床高程和河道几何形态,增加了洪水淹没的风险。

结论
该研究首次在喜马拉雅地区河流中结合沉积物输运和未来气候变化,探讨了其对河流形态和洪水淹没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输运在洪水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细颗粒沉积物丰富的河流中。细颗粒沉积物在低重现期洪水中的输运量显著高于较粗颗粒,而极端洪水能够输运所有颗粒大小的沉积物。这些发现为洪水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强调了在洪水模型中纳入沉积物输运的必要性。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方法:首次在喜马拉雅地区河流中结合CAESAR-LISFLOD模型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模拟沉积物输运对洪水风险的影响。
2. 重要发现:细颗粒沉积物在低重现期洪水中的输运量显著高于较粗颗粒,而极端洪水能够输运所有颗粒大小的沉积物。
3. 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为洪水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在沉积物丰富的河流系统中。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未来洪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预测了未来100年重现期洪水可能相当于当前1000年重现期洪水的情景。这一发现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水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