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百年秋瑾研究与秋瑾文艺

期刊: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学术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以下是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张晓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时间及期刊:2019年11月,发表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32卷第6期。
论文主题:本文回顾了百年来的秋瑾研究,总结了其阶段性发展特征,并提出了新时代秋瑾研究的新进路。

主要观点及论述

  1. 秋瑾研究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本文首先回顾了百年来秋瑾研究的学术史,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低潮期和旺盛期。

    • 起步阶段(晚清民国时期):主要集中在秋瑾生平史料的整理及诗文集编刊。黄民的《秋风秋雨》、湘灵子的《越恨》、陶成章的《浙案纪略》等为秋瑾生平研究奠定了基础。秋瑾的诗文集如《秋瑾诗词》《秋女士遗集》等也在此阶段编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
    • 低潮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研究主要集中在秋瑾诗文集的编刊及生平史实的考证。中华书局出版的《秋瑾史迹》和《秋瑾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
    • 旺盛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全面展开,成果丰硕。包括秋瑾生平史实的考证、诗文集的重新汇编、传记书写的活跃、秋瑾题材文艺创作的高潮等。郭延礼的《秋瑾年谱》、郭长海和李亚彬的《秋瑾事迹研究》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 秋瑾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研究领域的拓展:秋瑾研究不仅限于传统的史学和文学领域,还拓展至戏曲史、妇女运动史、报刊史、新闻史等领域。例如,探讨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在中国报刊史上的地位,以及秋瑾与护理事业、体育教育等课题的关联。
    • 研究思路的拓宽: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将秋瑾诗词置于近代文体变革、文学演进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中进行考察,同时也从微观角度对秋瑾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龚喜平的《秋瑾的“歌体诗”创作与中国近代诗体变革》一文,认为秋瑾的“歌体诗”实践有力推进了近代诗歌的体式变革。
    • 比较研究的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秋瑾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例如,将秋瑾与李清照、吕碧城等进行比较,探讨其诗词创作的艺术价值。
    • 研究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史学领域中的秋瑾研究遇到了瓶颈,生平史实考证停滞不前,研究话语体系固化,缺乏新的理论推进。
  3. 秋瑾研究的新进路

    • 推进研究形态的多样化:建议从文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入手,构建秋瑾的行迹图,将秋瑾的诗词创作与其生命行迹相结合,揭示其诗歌风格的变化。
    • 推进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建议开展对秋瑾研究机构的研究,探讨秋瑾研究会等机构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发掘秋瑾研究的当下意义。
    • 开展“秋瑾文艺”研究:呼吁学界对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进行全面研究,将其纳入秋瑾研究的成果中。例如,晚清至民国初年的“秋瑾文艺”初创阶段,抗战时期的秋瑾题材戏曲、话剧作品,以及建国后的秋瑾题材文艺创作等。

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百年秋瑾研究的回顾,总结了其阶段性发展特征,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问题与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秋瑾研究的新进路,包括研究形态的多样化、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以及“秋瑾文艺”研究的开展。这些建议为未来的秋瑾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的亮点
1. 全面的学术史回顾:本文详细梳理了百年来的秋瑾研究,涵盖了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和代表性成果,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学术背景。
2. 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文不仅关注传统的史学和文学领域,还探讨了秋瑾在戏曲史、报刊史、体育教育史等领域的价值,拓宽了研究视野。
3. 新的研究建议:本文提出了推进研究形态多样化、研究视角多元化以及开展“秋瑾文艺”研究的具体建议,为未来的秋瑾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比较研究的引入:本文强调了比较研究方法在秋瑾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比较,挖掘秋瑾诗词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不仅总结了百年秋瑾研究的成果,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