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前列腺癌与自杀风险的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期刊:World J Mens HealthDOI:10.5534/wjmh.240168

报告: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前列腺癌与自杀风险的关联研究

作者及出版信息

本文的主要作者包括 Yun Jin Kim、Eun Ji Lee、Sung Ryul Shim 和 Jae Heon Kim,分别隶属于 Soonchunhyang University Bucheon Hospital, Soonchunhya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Soonchunhyang University Seoul Hospital 和 Konyang University。该研究发表在《World Journal of Men’s Health》,在线发布日期为 2025 年 1 月 13 日。

研究背景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其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尽管许多前列腺癌病例在早期确诊后有很高的治愈可能性,但研究显示,确诊前列腺癌后,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自杀倾向明显比普通人群更为普遍。特别是在确诊后的前四年内,患者的风险显著增加并持续存在。这种风险与是否接受精神科治疗无关。进一步的变量分析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况、疼痛程度、其他慢性疾病的共病,以及既往抑郁病史,均可能影响患者的自杀风险。

此前已经有关于前列腺癌与自杀关联的相关研究,部分研究认为,单身状态、高龄以及远期疾病状态的患者,更易自杀。最近,Klaassen 等人的研究指出,即便已确诊超过 15 年,依然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然而,当前研究方法各异,随访时间较短,且缺乏系统性评估。因此,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大规模和更长期的分析。

本篇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的目的,是通过高质量研究的整合,系统性量化评估前列腺癌与自杀风险之间的联系。

研究流程

数据来源与文献筛选

研究在多个数据库(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中检索了自数据库建立至 2024 年 5 月间的所有相关文献。检索策略采用 MeSH(Medical Subject Headings)词汇表和布尔逻辑公式,关键词涵盖“前列腺癌”“自杀”“风险因素”等。未对语言和研究设计进行限制。此外,两名独立研究者还通过其他途径(例如 Google Scholar 和临床试验注册表)手动补充检索,以确保文献收集的全面性。

初步检索得到了 246 条文献,将其中重复项删除后,剩余了 209 条。通过标题和摘要筛选后,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162 条文献。随后进一步对全文审阅,剔除因未提供具体前列腺癌数据、事件未充分量化或使用非有效工具分析的 22 篇研究。最终纳入 25 篇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定量综合。

数据提取与研究对象

研究提取了每项研究的以下信息:作者、发表时间、数据库来源、患者总数、患者年龄分布、研究设计、随访时间及风险调整变量。在纳入的 25 项研究中,包含了 4,987,941 名前列腺癌相关研究对象,研究地点,包括美国、欧洲、韩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均为回顾性基于人群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这些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为国家级癌症登记数据库,具有较强的人群代表性。前列腺癌患者人数从 1,329 到 752,352 不等,平均年龄为 67.4 到 76.9 岁。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中分别评估了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以及风险比(Hazard Ratio,HR)。以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估算合并效应量,并使用 Cochran Q 统计量和 I² 统计量测试效应值的异质性。通过亚组分析和元回归分析,评估年龄、社会经济状态、婚姻状况、随访时间等协变量对自杀风险的潜在调节作用。此外,利用累积荟萃分析(Cumulative Meta-Analysis),检测不同时间点对自杀风险的变化趋势。

研究还通过漏斗图、Begg Test 和 Egger Test 评估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以及是否出现“小样本研究效应”(small-study effect)。

主要研究结果

汇总分析
  • 纳入的 25 项研究合并分析显示,相较于没有前列腺癌的人群,前列腺癌患者整体自杀风险的合并 SMR 为 1.251(95% CI:1.120–1.383),合并 RR 或 HR 为 1.712(95% CI:1.306–2.243),均为统计学意义显著的增加。
  • 异质性测试显示效应值存在显著异质性(Cochran Q 的 P 值 < 0.001,I²:94% 和 96%)。
亚组分析
  • 对照诊断后随访时间的亚组分析,中发现,诊断后 1 至 2 年期间自杀风险最高,SMR 为 2.253(95% CI:1.971–2.535);而随时间推移(如 5 年后),自杀风险逐步下降。
  • 不同年龄段的分析中,65 至 75 岁组的相对风险(RR)为 1.751(95% CI:1.092–2.810);而 75 岁以上患者的风险显著更高(RR:1.949,95% CI:1.433–2.653)。
  • 低社会经济地位患者的 RR 为 1.520(95% CI:1.222–1.892);未婚患者的 RR 为 1.493(95% CI:1.033–2.158)。
调节作用分析

元回归分析显示,研究对象数量及是否调整抑郁变量的研究中效应值无显著变化。但不同国家间自杀风险存在统计学差异。SMR 中,瑞典(1.510)和韩国(1.470)的风险更高;RR 或 HR 中,美国(2.170)和瑞典(2.111)表现为最高。

偏倚评估

漏斗图及统计测试未发现显著发表偏倚或小样本效应。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多数研究在混杂偏倚以及参与者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

结论

该荟萃分析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自杀风险显著升高,并且无论确诊时间跨度如何,该风险都持续存在。低社会经济地位、未婚,及老龄患者风险尤其突出。此外,由于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的潜在作用,本研究强调应将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整合到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管理中。

研究意义和亮点

  • 该研究是目前关于前列腺癌与自杀风险关系的最全面综述之一,数据覆盖近 500 万名患者。
  • 评估了风险的多层因素,包括心理健康、生理紧张状态以及疾病阶段。
  • 提出了对高危患者群体进行个性化管理的建议,特别是将心理健康支持与癌症治疗路径整合。

未来研究方向

  1. 针对低风险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
  2. 通过更大样本量,探索心理干预对降低自杀风险的作用。
  3. 收集和分析纵向数据,明确自杀发生的高危时间点。

重要结论

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显得尤为关键。适时的精神支持和干预不但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许还可显著降低自杀风险。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