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学习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进路

期刊:教学与管理

张磊,来自重庆第二师范学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师教育学院,于2024年10月1日在《教学与管理》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学习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进路》的论文。该论文探讨了智能时代下人机协同学习的价值意义、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实践路径,旨在为教育领域合理有效地实施人机协同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人机协同学习的价值意义

论文首先阐述了人机协同学习在智能时代的重要性。智能时代是一个深度数字化、万物互联化和全面智能化的时代,人机协同学习成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方式变革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具体而言,人机协同学习是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教育学习方式变革的现实要求以及适应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必要准备。通过人机协同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媒介素养,促进沟通合作、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人机协作、人机共生的社会发展趋势。

人机协同学习的内涵

论文进一步厘清了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学习的概念内涵。人机协同学习是以学习者、人类教师和智能技术系统的交互协作为手段,以智能技术构筑的虚实融合环境为场景,实现人与机器优势互补、群智共生、协同共进的学习范式。人机协同学习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它通过将智能技术系统融入人的学习全过程,建构了一个人机协同学习系统,落实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兴趣的尊重,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协作性,激发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人与机器的共生共长。

人机协同学习的主要特征

论文详细分析了人机协同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学习目标的整合融通、学习内容的个性生成、学习主体的交互协作、学习情境的多维开放以及学习评价的全面精准。学习目标的整合融通强调人类学习目标与智能机器学习目标的融合,以及学习者自身发展目标的整合。学习内容的个性生成通过智能技术系统精准识别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需求特点,重组和生成适合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学习主体的交互协作则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和协作性,包括学习者与智能机器的交互协作以及基于智能技术平台的人际交互协作。学习情境的多维开放拓展了学习空间和资源,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和身体肌肉运动,增强学习体验的真实感与沉浸感。学习评价的全面精准则利用智能技术工具自动收集、记录、分析学习者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数据,提供精准及时的评价反馈。

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进路

论文提出了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路径,包括构建适合多元场景的人机协同学习实践模式、提升教师和学习者的人机协同实施能力以及警惕和防范各种可能的实践风险。具体而言,论文总结了在线场景中的人机协同自主学习模式、课堂场景中的人机协同协作学习模式以及混合场景中的人机协同探究学习模式。在线场景中的人机协同自主学习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学习系统相结合,构建个性化、交互性、自适应的在线学习环境。课堂场景中的人机协同协作学习模式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构建了“学习者—智能技术系统—教师”多维交互的人机协作模式。混合场景中的人机协同探究学习模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等技术,创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混合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想象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提高教师和学习者的人机协同学习实施能力

论文强调,教师在人机协同学习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应提高教师的人机协同精准教学能力,包括整体设计和组织引导能力、数据素养和评价反馈能力。同时,学习者需要培养智能素养、人机协同思维、自我反思意识、自我调节能力、探索创新精神等“智慧学习力”,以主动适应人机协同学习环境。

警惕和防范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风险

论文指出,人机协同学习存在目标窄化、主体异化、数据滥用等风险。为防止目标窄化,应坚持以生命的整全发展为价值取向,避免“绩效主义”倾向。为防止主体异化,应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机共生关系,明确学习者、教师和智能机器在协同场景中的角色、职责和权利。为避免数据滥用,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坚持“算法公正”原则,确保数据安全和算法公正。

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学习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进路》一文系统阐述了智能时代下人机协同学习的价值意义、内涵、主要特征及实践路径,为教育领域合理有效地实施人机协同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论文不仅深化了人机协同学习的理论研究,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