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的作者包括Shengpeng Hu、Yu Lei、Xiaoguo Song、Wei Fu、Yun Luo和Yuzhen Lei。他们分别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该研究于2019年7月28日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上,DOI为10.1557/jmr.2019.118。
学术背景
本研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陶瓷与金属连接技术的研究。AlMgB14-TiB2陶瓷因其极高的硬度、低密度、优异的导电性、耐磨性和抗氧化性而备受关注。然而,其脆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研究者尝试将AlMgB14-TiB2陶瓷与金属材料(如钛合金)连接。尽管已有多种陶瓷与金属连接方法(如钎焊、扩散连接、瞬态液相连接等),但关于AlMgB14材料的连接特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使用非活性AgCu钎料,探索AlMgB14-TiB2陶瓷与TC4钛合金的真空钎焊工艺,并研究钎焊温度对界面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材料准备:研究使用商业化的AlMgB14-TiB2陶瓷和TC4钛合金。AlMgB14和TiB2粉末按比例混合后,在1400°C、50 MPa压力下热压15分钟,制备出相对密度为87%的AlMgB14-TiB2陶瓷。TC4钛合金和陶瓷样品通过线切割加工成特定尺寸,并经过打磨和抛光处理。
2. 钎焊实验:使用100 μm厚的Ag72Cu28(wt%)钎料箔片,将其夹在AlMgB14-TiB2陶瓷和TC4钛合金之间,施加1.5 kPa的压力以确保紧密接触。钎焊实验在820°C至910°C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保温时间为10分钟,真空度为3.0×10^-3 Pa。钎焊过程包括加热至710°C(升温速率20°C/min),保温10分钟,然后以5°C/min的速率加热至目标温度,保温10分钟,最后以5°C/min的速率冷却至200°C。
3. 微观结构表征: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谱仪(EDS)对钎焊接头的界面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鉴定接头中形成的相。
4. 力学性能测试:使用万能试验机(Instron 5967)测试接头的剪切强度,加载速度为0.5 mm/min。每种条件下至少测试五个样品以确定接头的剪切强度。
主要结果
1. 微观结构:研究表明,典型的TC4/AlMgB14-TiB2接头微观结构为TC4/Ti(s.s) + Ti2Cu/Ti2Cu/TiCu/TiCu2Al/Ag(s.s) + Cu(s.s)/TiB晶须/TiB2反应层/AlMgB14-TiB2。随着钎焊温度的升高,TC4扩散层的厚度增加,而钎缝的厚度显著减小。当钎焊温度达到880°C时,钎缝主要由Ti-Cu金属间化合物、Ag(s.s)和少量Cu(s.s)组成。
2. 力学性能:接头的剪切强度随钎焊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880°C下钎焊10分钟时,接头的最大剪切强度达到46.7 MPa。这一强度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在AlMgB14-TiB2与钎料界面形成了连续的TiB2反应层,实现了冶金结合。
3. 反应层形成:EDS和XRD分析表明,反应层主要由TiB2组成,其形成是由于Ti与B之间的反应。TiB2反应层的生成显著改善了接头的力学性能。
结论
本研究成功使用Ag72Cu28钎料实现了AlMgB14-TiB2陶瓷与TC4钛合金的真空钎焊。研究结果表明,钎焊温度对接头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在880°C下钎焊10分钟时,接头的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46.7 MPa。这一研究为AlMgB14-TiB2陶瓷与钛合金的连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切削、磨削、抛光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AlMgB14-TiB2陶瓷与TC4钛合金的真空钎焊工艺,揭示了钎焊温度对接头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2. 方法创新:研究使用非活性AgCu钎料,通过优化钎焊温度,成功实现了陶瓷与钛合金的高强度连接。
3. 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为AlMgB14-TiB2陶瓷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在需要高硬度和耐磨性的领域。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通过热力学分析,解释了TiB2反应层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Ti与B反应的Gibbs自由能计算模型,为类似材料体系的连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