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乡村振兴的水文化建设——以安吉县西苕溪流域为例

期刊:浙江水利科技DOI:10.13641/j.cnki.33 - 1162/tv.2020.02.001

本文档属于类型b:科学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报告。以下是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周丹丹撰写,作者来自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以及浙江省水利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该论文发表于2020年3月的《浙江水利科技》期刊第2期,总第228期。

主题

本文探讨了基于乡村振兴的水文化建设,以安吉县西苕溪流域为例,分析了水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提出了水文化建设的思路,并通过实例展示了水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水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水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堰、古桥、古堤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水利工具、艺术品等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口头流传、传统表演艺术、水民俗活动等。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乡村百姓的智慧与劳动,是乡村文化的基础和特色代表。水文化的建设不仅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论据:文章指出,水文化遗产是反映和见证人水关系的重要载体,涉及到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如生活饮水、农田灌溉、水利交通等。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能够强化乡村记忆,满足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 水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和经济价值,将其融入乡村建设,能够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

论据: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指出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展示出来,传承下来。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能够强化乡村记忆,满足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3. 乡村水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村水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开发理念薄弱,许多重要的水文化遗产面临被遗忘、破坏或抛弃的危险。其次,水文化遗产现状格局不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规划不衔接。最后,水文化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参与性和创新力。

论据:文章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乡村水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河道和水利风景区,乡村水文化建设较少。乡村建设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乡土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大多数美丽乡村建设注重物质规划,忽略内涵建设,导致水文化遗产边缘化。

4. 基于乡村振兴的水文化建设思路

在保护和传承水文化的同时,需要创新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化生活。通过多元化的视角,结合文化创意、现代传媒或科技,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

论据: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水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包括梳理区域水文化、传承展示与构建特色水文化点、整合资源建设特色黄金旅游带等。通过西苕溪流域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将“现代”与“传统”文化进行交流与互融,激活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和谐共赢。

5. 实例分析:安吉县西苕溪流域的水文化建设

文章以安吉县西苕溪流域为例,详细介绍了水文化建设的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安吉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水利遗产资源,结合已有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体验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构建与发展理念。

论据:文章详细描述了西苕溪古城遗韵历史文化带的建设思路,包括桃城春晓水文化节点、石埭夜航水文化节点、浑泥湿地水文化节点和放竹竞舟水文化节点的具体建设方案。通过这些节点的建设,展示了安吉县的水文化特色,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水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关系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适合美丽乡村建设的水文化建设思路,并通过实例展示了水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文章不仅丰富了水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论据:文章指出,水文化是乡村最“本真”的文化特色,留住水文化的原真性和特殊性,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谐共赢的关键。通过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将乡村精神与水文化价值进行复兴与重构,能够为乡村发展和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发展动力。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