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的作者包括Xinyue Long、Wan-Ting He、Na-Na Zhang、Kai Tang、Zidong Lin、Hongfeng Liu、Xinfang Nie、Guanru Feng、Jun Li、Tao Xin、Qing Ai和Dawei Lu。他们分别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深圳SpinQ技术有限公司等机构。该研究于2022年8月10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
学术背景
量子计量学(Quantum Metrology)利用量子纠缠和相干性来提高测量精度,超越了经典计量学的极限。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量子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导致测量精度下降。特别是在马尔可夫(Markovian)开放量子系统中,尽管使用纠缠探针可以缩短测量时间,但无法提高精度。然而,在非马尔可夫(Non-Markovian)系统中,量子芝诺效应(Quantum Zeno Effect, QZE)可以显著降低测量误差。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纠缠探针在非马尔可夫噪声环境下通过QZE提高测量精度的理论预测。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
研究团队基于量子芝诺效应的理论,设计了量子计量实验。实验中使用了多量子比特系统,通过模拟非马尔可夫噪声环境,验证纠缠探针的优越性。
2. 实验对象与设备
实验在Bruker 600 MHz核磁共振(NMR)谱仪上进行,使用了13C标记的反式巴豆酸(trans-crotonic acid)溶解在D6丙酮中的样品。该样品包含3个1H核和4个13C核,构成一个七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
3. 探针制备
实验制备了两种探针状态:未纠缠探针和最大纠缠探针。未纠缠探针通过将处理器初始化为伪纯态(pseudopure state)并施加集体单量子比特旋转实现;最大纠缠探针则通过热平衡状态和梯度回波技术制备。
4. 非马尔可夫噪声模拟
通过浴工程(bath-engineering)技术,研究团队引入时间依赖的哈密顿量来模拟非马尔可夫噪声。噪声的谱密度采用Drude-Lorentz形式,并通过调制函数生成随机误差。
5. 量子动力学演化
探针在非马尔可夫噪声环境下进行自由演化,积累与能量分裂相关的相位。通过多次实验取平均,模拟非马尔可夫衰减。
6. 相位测量
对于未纠缠探针,通过单量子比特测量读取相位;对于纠缠探针,则采用多相干测量技术提取相对相位。
7. 数据分析
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得到能量分裂频率和退相干因子。计算了未纠缠和纠缠探针的频率标准差,并比较了它们的测量精度。
主要结果
1. 纠缠探针的优越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非马尔可夫噪声环境下,纠缠探针的测量精度显著高于未纠缠探针。对于七量子比特系统,纠缠探针的精度提高了约1.608倍,接近理论预测的n^(1⁄4)缩放规律。
2. 退相干因子
未纠缠探针的退相干因子为γu = (0.370 ± 0.029)t^2,而纠缠探针的退相干因子为γe = (2.701 ± 0.138)t^2。这表明纠缠探针在非马尔可夫环境下表现出更快的退相干行为。
3. 最优测量时间
未纠缠探针的最优测量时间为tu = 0.797 ± 0.032 ms,而纠缠探针的最优测量时间为te = 0.288 ± 0.003 ms。纠缠探针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测量精度。
4. 量子芝诺效应的验证
实验结果验证了量子芝诺效应在非马尔可夫噪声环境下对量子计量精度的提升作用,支持了理论预测。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纠缠探针在非马尔可夫噪声环境下通过量子芝诺效应提高测量精度的理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纠缠探针的测量精度显著高于未纠缠探针,且符合n^(1⁄4)的缩放规律。这一发现为量子计量学在噪声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
本研究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纠缠探针在非马尔可夫噪声环境下通过量子芝诺效应提高测量精度的理论预测。
2. 方法创新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核磁共振平台的量子模拟方法,能够精确控制和模拟非马尔可夫噪声环境。
3. 应用价值
该研究为量子计量学在噪声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团队还探讨了量子计量学在其他噪声环境下的应用,例如通过耦合到具有带结构的浴(bath with a band structure)来实现理想精度。此外,该研究为量子模拟平台在验证各种量子计量方案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上为对该研究的详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