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是来自上海第一妇婴医院的李碧兰医生、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寿月瑶医生以及上海第一妇婴医院的朱海燕医生。该研究题为《血红蛋白、血小板和D-二聚体对IA1至IIA2期宫颈癌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一项回顾性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期刊上,发表于2021年12月。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第四大常见癌症,尽管筛查和疫苗接种的普及使得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仍然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治愈率在80%至95%之间,但目前临床主要依赖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浸润深度等肿瘤特异性参数作为预后因素。然而,这些指标在晚期宫颈癌中可能存在不准确性,因此亟需更为可靠且易获取的预后标志物来指导治疗。近年来,一些血清标志物如血红蛋白、血小板增多症和D-二聚体在各个癌症中展现了预测疾病进展的潜力,但这些标志物在宫颈癌中的预后价值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和D-二聚体水平对IA1至IIA2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于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研究纳入了1088名IA1至IIA2期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根据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患者被分为贫血组(血红蛋白<11 g/dl)和非贫血组。研究的主要指标包括术前和术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D-二聚体水平。患者术后每3至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主要评估指标为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
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患者分组:根据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并收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数据。
2. 数据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并发症(如高血压和糖尿病)、HPV感染状态、FIGO分期、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信息。
3. 凝血指标分析:比较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在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水平上的差异。
4. 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评估各个指标对OS和RFS的影响。
5. 预测效能评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在1088名纳入研究的患者中,152名患者被诊断为贫血。整体患者的10年OS和RFS分别为90.8%和86.5%。研究发现,贫血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异常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 < 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术前D-二聚体水平异常是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独立预测因素(HR: 3.246,95% CI: 1.189–8.864,p = 0.022)。此外,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表明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相比之下,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的AUC分别为0.487和0.462,预测效能较低。
研究表明,术前D-二聚体水平是宫颈癌患者最有效的预后预测因子。当D-二聚体水平>0.685 mg/L时,患者的预后较差。这些发现提示,D-二聚体可以作为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预测的重要标志物,尤其是在早期阶段的宫颈癌患者中。
本研究的亮点在于首次系统地评估了血红蛋白、血小板和D-二聚体对IA1至IIA2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尤其是D-二聚体在该类患者中的独立预测作用。研究发现,高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这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预后标志物。此外,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了多种统计方法,包括Cox回归模型和ROC曲线,增强了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本研究为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D-二聚体作为预后标志物的发现,可能对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研究还揭示了贫血和血小板增多在宫颈癌预后中的复杂作用,提示未来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