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现象级IP剧传播价值分析

期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cadce 2016)

本文由作者Shengnan Yu,隶属于Heihe University撰写,发表于”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CADCE 2016)“中,主要讨论了现象级IP剧的传播价值。以下将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梳理和总结。


背景与研究主题

文章聚焦于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兴起的”IP剧”现象。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剧是基于网络文学、原创文学或游戏等IP开发的影视剧,具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作者指出,2015年是现象级IP剧如《花千骨》《琅琊榜》《甄嬛传》等迅速崛起的一年,这些作品不仅收获了市场赞誉,还取得了高收视率。然而,大量IP剧的涌入也使行业面临内容同质化、高成本低质量改编等问题。因此,对现象级IP剧传播价值的研究,意在为国内外市场创作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打造IP品牌、建立完整产业链和健康传播生态提供参考。


传播理念:精准定位与精良制作

作者指出,随着近年来电视剧市场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出色的原创性作品寥寥无几。而现象级IP剧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采用了精准定位和顺应潮流的制作理念。通过对2015年现象级IP剧的调查分析,作者列出了几个成功要点:

  1. 内容选材的重要性
    如《琅琊榜》《芈月传》和《何以笙箫默》均为从新颖构思到人物刻画,情节设定再到艺术风格,经过观众检验的高质量作品。

  2. 低改编程度与严谨制作
    成功的IP剧需要在改编过程中低程度偏离原作,同时有强大的制作团队支持,从剧本、摄影、灯光到音乐、服装和化妆都体现出高要求。例如,《寂寞空庭春欲晚》重视历史的真实性,参考了大量史料以及古代礼节,为其成为现象级IP剧奠定了基础。


传播内容:人性之本与创新精神的结合

IP剧的内容源于网络文化产品(如网络小说与游戏),类型丰富,题材涵盖奇幻、宫斗、科幻等。作者强调,现象级IP剧不仅提供娱乐与审美,同时传播了人类精神本质和社会价值观。例如:

  • 价值传播
    《芈月传》不仅展示了芈月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的生命历程,也探讨了家国情怀与政治谋略。《琅琊榜》则揭示了人性、计谋及权力的复杂关系。

  • 创新精神
    现象级IP剧尊重观众,通过忠于原著的改编尽力满足粉丝的期待。例如,《何以笙箫默》在改编过程中高度还原了主要人物形象,画面风格富有艺术性。


传播渠道:多媒体互动的整合传播

IP剧的传播离不开网络,采用线上线下互动的整合传播手段突破了传统影视剧单一获利模式。作者通过实例阐述了现象级IP剧如何展开整合传播:

  • 互动整合传播
    《花千骨》在电视播出期间推出同名手游,接着开发网络剧、舞台剧和电影等延伸产品,形成全方位的传播闭环。《新蜀山剑侠传》通过”电视+超级IP剧+游戏”联动,增强观众粘性。

  • 生态化运营
    《芈月传》与Letv合作,通过”Letv生态系统”实现多屏互动和深度营销。


传播受众:吸引全年龄段及高端群体

IP剧通过针对性营销,实现了吸引各年龄层和高端观众群体的目标:

  • 核心受众群体
    原著作品的粉丝群体是IP剧的主要目标观众,同时IP剧通过网络传播聚集了大量忠实受众。

  • 扩大受众覆盖范围
    如《琅琊榜》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还通过剧中融入的家国情怀、中年角色的塑造,成功吸引了中年观众及高端群体。


传播效果:真诚作品与IP健康生态的建设

作者分析了IP剧对影视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挑战,指出成功IP剧具备以下特质:

  1. 高质量内容
    如《琅琊榜》《芈月传》等作品源于知名网络小说,在传播中积累了口碑和粉丝,成为高质量IP剧的典范。

  2. 全产业链开发
    《花千骨》从网络小说到漫画、电视剧、手游等全方位开发,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模式。

  3. 真诚作品
    成功IP剧因其故事性、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吸引观众,从而形成社会反响,比如《琅琊榜》和《芈月传》凭借精良制作成为文化现象。

同时,作者指出行业面临的挑战,如内容同质化、改编质量低等问题,呼吁未来通过真诚作品建设健康的IP生态。


结论与意义

文章总结道,IP剧通过话题广泛的选材、多样的内容形式(如小说、游戏、动漫等)及创新传播方式,已成为现代影视行业的重要纽带。对现象级IP剧传播价值的分析为创作高质量IP作品、打造IP品牌、构建健康传播生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不仅如此,IP剧也推动了影视产业链的革新与融合,为现代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Wang Shuang.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s of “IP” Fever, Media Observer, 2015(8).
  2. Gao Wangyu. IP Plays: Burst into Bloom in Fracture, The Video-Audio Circle, 2015(11).
  3. Ambrosia. How Long the Fire of IP Plays Can Burn, Publisher, 2015(12).
  4. Li Zhengliang, Zhao Shun. Calm Thinking on “IP Fever” in Film and TV Industry, Media Observer, 2016(1).
  5. Bao Er. Can It Truly Set the Prairie Ablaze After IP?, TV Guide, 2016(3).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